第380章 民为贵
与国同休?
翁万达与唐顺之对视了眼,都苦笑了声。
这一点他们早就看出来了,不然沈炼也不会在背弃之后让长子奔赴舟山,只不过他们与舟山的关係不能与陶承学比,不好开口附和。
因为“与国同休”这种词汇是不能乱用的。
唐顺之扯开话题,笑著说:“常在此处相聚,如今只唐某人消息闭塞,还请翁公与子述指点。”
陶承学接到的是舟山转来的信件,而翁万达接到的是侄儿翁从云从胶州寄来的信,前者是敘述战事,而后者详细描绘了战事的经过。
唐顺之摆出了听书的架势,抿了口茶,笑著说:“莒州方平,胶州即出兵西向,陈锐真是好气魄。”
“当年在西北,周尚文曾提及,膝下三子,唯有幼子周君仁能继承衣钵,果然如此。”翁万达点评道:“故布迷局,声东击西,迅如雷霆——“
陶承学咳嗽了声,开口说:“四月初八,周君仁出兵诸城,使二个团渡过胶水,在密水边停驻,与贼军对峙。”
“后周尚文自率战力最强的一团乘水师出海,四月十一日,在日照县信阳镇登陆,一团团正五如龙率军突袭,一日夜奔袭百里,在卢水南岸大破贼军。”
唐顺之可不是不知兵的,不禁咧嘴,一日夜奔袭百里,还能大败贼军—-他也知道护卫军士卒脚力强健,但没想到强到这地步。
“四月十四日,李邦珍率贼军主力回撤诸城,周君仁亲率警卫营追击,斩获颇丰,缠住了贼军主力。”
“四月十六日,护卫军主力抵达战场,在常山附近,两团一营,三千兵力对阵六千贼军,三刻钟大溃贼军,斩首千余,俘虏数千,李邦珍率残寇北逃。”
唐顺之静静听完,突然笑道:“翁从云也隨军了?”
“嗯。”翁万达点点头,“他无有军略之才,只是隨军往日照,打理粮草重而已。”
“真是將星迭出啊。”陶承学喷喷道:“自去年山东战事之后,先有陈子鑾,又有丁邦彦,如今又出了周君仁,均乃能独当一面的將才。”
“陈锐其人,能將兵,亦能將將。”唐顺之眼角余光扫了扫翁万达,“护卫军中,尚有楼楠、
叶邦荣诸多將才,也不知晓陈锐是如何挑选出来的。”
书房內安静了片刻,翁万达笑吟吟的说:“义修无需试探,老夫此生仕明,不愿身登贰臣录。”
陶承学苦笑了声,没有再说什么,舟山一直默许甚至隱隱鼓励让他向翁万达、唐顺之透漏舟山的种种,的確有招揽之意。
一方面是因为翁从云是被陈锐所救,而翁万达名义上起復,但实际上还是投閒散置,另一方面陈锐、徐渭考虑翁万达曾出任三边总制,对西北非常熟悉。
適才唐顺之那句话说的隱晦,但在场的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这种弯弯绕绕的话哪里听不出来言外之意?
所谓的“將將”是引用汉初高祖与淮阴侯韩信的对话。
臣將兵,多多益善,陛下可將將,故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这是將陈锐比为刘邦呢。
所以,翁万达立即摆明了態度,虽然我將侄儿翁从云送去了舟山,但我自己,是不做贰臣的。
翁万达隨即笑著看向唐顺之,后者笑吟吟的说:“天下事,不能一概而论。”
一旁的陶承学偏过头去,低声道:“近来,听闻南京城內书铺,多有禁书。”
翁万达很少出门,听了这话不禁一愣,唐顺之嘿然道:“洪武三年。”
“噢噢—”翁万达嘆息一声。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刪《孟子》,自从之后,明朝的《孟子》就是残缺版了,原版的《孟子》被封禁。
而陶承学说禁书,显然指的是完整版的《孟子》。
被刪除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讎】、【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都被补上了。
陶承学所指的不仅仅是《孟子》这本书,指的更是如今朝中的风向。
这两句话都与如今朝中的局势息息相关,所谓的【视君如寇讎】,所谓的【则易位】指向性都很明確。
唐顺之笑问道:“翁公最喜【孟子】哪一篇?”
翁万达沉吟片刻后说:“《离娄篇》。”
陶承学在心里吟诵【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这句话是如今对嘉靖帝倒行逆施的最好的詮释,
“晚辈却更喜《尽心篇》。”唐顺之大笑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两句都是当年被朱元璋从《孟子》中刪除的,被朱元璋恨之入骨,但如今却成了朝中很多官员心心所念。
翁万达深深的看了眼唐顺之,唐顺之这句话其实可以反过来说。
君主是最不重要的,社稷是相对重要的,而为了民眾,为了苍生,为了百姓,君主和社稷都是可以捨弃的。
翁万达和唐顺之可能是南京城內除了陶承学之外,对舟山最为了解的人,比锦衣卫的陆炳、沈炼更了解,比视舟山为大敌的严世蕃更了解,可能只有裕王府的殷士詹可堪比擬—毕竟后者在连云內书房待过不断十日。
舟山在短短两年之內就有如此局面,舟山之主陈锐对民眾的重视程度是不能排在第二的,只能排在第一,比其在治军、军略、军械、水师、粮草各个方面的重视程度更高。
陈锐的方针与唐顺之这句话隱隱有不谋而合的味道。
以民为贵,以民为本。
翁万达轻嘆一声,其实他也能理解唐顺之,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在出山之后,本欲一展所长,
结果谁都不肯用他,严嵩、严世蕃不肯,徐阶也不肯。
而嘉靖帝的倒行逆施让唐顺之满心的愤慨,这位心学门人最愤慨的还有满朝官员只顾著爭权夺利,根本没有將百姓放在眼里。
如果陈锐在前世对心学略有了解的话,就能很轻易的发现,唐顺之如今的心性导致其向著泰州学派的方向转移,更注重百姓日用,更注重造命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