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堪比偷渡阴平
唐宁街10号的这场会议结束了,布列颠尼亚人最终还决定继续强行执行达达尼尔海峡登陆行动,
该给露沙人的情报警告他们也给了,露沙人也信了,但并不觉得有多大威胁,布列颠尼亚情报部门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不过,布列颠尼亚人为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所做的准备工作,还没算完。多佛炮战导致的损失的追责问题,也还没算彻底翻篇。
皇家海军内部虽然追责追完了,但这么大的损失,总不能全自己扛。如果能够攀咬盟友一口、让盟友也担当一点责任,分摊一些损失,那就最好不过了。
而多佛炮战的外部责任其实也很好推卸,毕竟责任人都摆在那里了,那就是法兰克人——加莱港可是法兰克人的土地!
当初四月份的时候,要不是法兰克人中计、误以为鲁路修在西线、误以为德玛尼亚人会集中无数突击营强攻加莱。结果在加莱半岛刚被德第4集团军切断与后方的陆上联系时,被半包围的法兰克陆军就直接让自家军舰和运输船接应、跳出包围圈,把城市和要塞、港口都拱手送给德玛尼亚人。
要不是当初法兰克那么怂,拱手资敌、不听盟友布列颠尼亚劝他们死守到底的劝,今天会出现这种情况?
现在,德玛尼亚人可是利用了法兰克军队弃守的法兰克土地,来隔海轰击布列颠尼亚的海峡舰队,所以这里面至少让法兰克人承担一半的责任!
最终,布国海军大臣沃顿在请示首相之后,又由首相出面,要求外交大臣贝尔福伯爵去跟法兰克交涉。要求法兰克人组织反攻、强攻加莱,解除对海峡的威胁。
法兰克人也知道自己理亏,加上他们今年本来就在组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这两场大反攻已经打了很久了,一直在死人。
估计全年打下来,香槟和阿图瓦两片战场,每片至少要死30万法军。
现在再多开一个坑,在加莱这儿再试试水,强攻夺回,也无所谓的。反正香槟和阿图瓦估计也打不下来,从那边各抽一点部队装装样子就好了。
而就是这么一抽调、一装样子,最后到年底结算的时候,起码又导致法军陆军额外永久损失了十几万近二十万人的战斗力。
而法军反攻加莱后,迟迟没有攻下,布列颠尼亚人就又提议,为了防止德玛尼亚海军突围,建议建立两国海军联合作战的联合舰队。
希望法兰克人将他们的4艘“孤拔级”战列舰编入联合的大舰队,以封堵公海舰队。
同时,也让法兰克人分出几艘前无畏舰,编入后续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攻击舰队。因为布列颠尼亚自己的前无畏舰数量损失比较大,必须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了,否则战役兵力将会捉襟见肘。
法兰克人内部也争吵了很久,思前想后各种扯皮,最后把除了最新锐的6艘“丹东级”前无畏舰以外的、其他杂七杂八4艘前无畏(自由级、查理玛特级),都编入了布列颠尼亚的地中海舰队,联合作战。
法兰克海军答应了这个条件后,法兰克陆军后来也就放弃了再反攻加莱港的计划。因为德第4集团军的符滕堡大公实在是守得太坚决了。
这个时代的西线战场本来就是守强攻弱,进攻方太吃亏了。
德玛尼亚人进攻法军坚固阵地的时候,尚且最多打个五五开,或是略占下风。反过来轮到法军强攻德军阵地时,那战力简直就是碾压,5倍以上的伤亡交换比那都是必须的。
法兰克人强攻时,平均死伤5万人,都不一定换得掉据险而守的德玛尼亚人死伤1万。而且德玛尼亚人如今还有独家的磺胺药,那1万人起码还能再靠更好的医疗条件救回来2~3千。
最终永久损失比起码在7倍以上。就算德玛尼亚人换了露沙战俘来填线,也依然能打出2~3倍的伤亡交换比。
进攻方吃亏是必然的,只是亏多亏少的差别。
……
西线各种焦头烂额的扯皮、应对持续大轰炸和隔海炮击影响的同时。
东线的黑海战场,连续三天的空袭也已经结束,地面和海上进攻的大幕,也陆续拉开。
按照鲁路修一开始给鲁普雷希特公爵和施佩上将制定的参谋计划,登陆行动应该在29日就展开,正面进攻也要同时进行。
但最后根据空袭效果的实际情况,还是拟定把登陆计划延后到8月1日,以留出更多时间扫雷和削弱敌军水面舰队。
不过,从7月29日到8月1日中间这两天,东线德玛尼亚军的其余各部也没有闲着。
被延后的仅仅是登陆进攻,而不包括地面正面战场的进攻。
鲁普雷希特公爵在7月29日便下令,于当日清晨4点半,从巴里亚第2军、第3军的出击阵地、博尔赫拉德城,向东北方2~12公里范围内的敌纵深阵地开始炮击火力准备。
足足700多门轻重火炮被调集到一起,对着敌军阵地狂轰了90分钟——这差不多是十几个师的炮兵团、以及对应的军直属炮兵的总火力了。
随后,巴里亚第2军和第3军的将士,就在这天早上6点整,发起了地面进攻。
因为东线战场比西线宽阔太多,攻守双方的兵力部署都比较稀疏,所以突破第一道防线并没有费多大力。短短一天之内,德玛尼亚军就从博尔赫拉德城往东北方推进了12公里远,基本上是把一大早己方火力准备时、炮击覆盖到的区域都占了。
这个战果放到西线的话,会非常可观。西线哪怕有充分火力准备,首日推进4公里都算大捷了。但在东线,首日推进12公里只能算是普通捷。
露沙人在最初的12公里防区内,只是留了一些监视性的部队,敌军进攻太猛他们就直接溃退或撤退了。基本上要把敌人放进来30公里、才会组织起认真死守的防线,顺便也把进攻方的补给线拖长、利用30公里被炮击炸烂的烂地消耗敌人。
所以30日、31日,巴里亚第2军和第3军,依然有稳步推进,30日推进了9公里,31日推进了7公里。3天加起来累计往前推了28公里。
距离敖德萨,还剩154公里的直线距离,距离德涅斯特河,则剩120公里直线距离。前方的土地依然平整,只是小河水网比较丰富,也有些泥沼穿插其间。
只要能克服泥泞和渡河问题,部队在平原上行军补给都是没有难度的。
德玛尼亚人的这3天地面正面进攻,也让露沙军队愈发笃定:敌人就是想打一场传统的地面进攻战役,进攻路线就是沿着黑海海岸线往东北方渗透。
而德玛尼亚人此前之所以要先搞军港空袭、用飞艇炸坏了好几艘露沙黑海舰队的战舰,肯定是为了让德黑海舰队(也是奥斯曼黑海舰队)能够获得更好的护航补给环境。
德玛尼亚人肯定是指望一路控制那些小港口、小渔村,来为沿着海岸线进攻的陆军补给军粮和炮弹,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泥泞的烂地对后勤的打击了。
而做出这个判断后,露沙黑海舰队,并没有太过担心。因为他们相信,德玛尼亚人就算削弱了黑海舰队,也是用不了海路补给线的——
这一带所有码头的进出航道,早就被露沙黑海舰队埋下了足量的锚雷了!任何船敢乱闯,都会被水雷炸到渣都不剩!
当然,这种专业判断,一开始只有露沙的海军将领能做出,而陆军将领是不知道的。
为了保险起见,7月30日的时候,罗马尼亚方面军司令、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就给海军方面的负责人、黑海舰队司令安德烈.埃伯哈特上将打了一个电话。
“是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司令部吗?我是敖德萨的罗马尼亚方面军司令部,”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先打了个招呼,确认接线员找到了正主后,他才开始提要求:
“埃伯哈特上将,我有一个问题必须确认——昨天开始,德第6集的巴里亚第2军、第3军,从博尔赫拉德城对我纵深阵地发起了持续进攻,现在已经突入我境内20余公里。
我第6集团军的3个军,正在博尔赫拉德前线与敌对峙、采取弹性防御。但我军必须确保德玛尼亚人入境后,无法使用黑海沿岸港口获得补给,否则我们的诱敌深入、在泥泞与河网地区拉长敌军陆路补给线的尝试,就没有意义了。
请问海军方面,能够确保从苏利纳到德涅斯特河口之间的一切港口、锚地,都不能为德玛尼亚海军所用么?听说这两天,舰队被敌人的飞艇空袭炸得损失不小?还能确保制海权么?”
黑海舰队司令安德烈.埃伯哈特上将仔细听完陆军兄弟的要求后,才非常笃定地拍胸脯:“放心吧!虽然舰队遭受了一些损失,有1艘无畏舰和1艘前无畏没法出动了,但敖德萨以南各港的制海权依然在我军手中!
我们早在开战初期就在那里部署了数千枚水雷,德玛尼亚人敢用那些小港口给陆军补给,就是在找死!”
埃弗特上将:“那我就放心了,可以继续执行我的以空间换时间战术,且战且退消耗敌人的补给。”
随后,埃弗特上将就挂了电话,然后又给自己手下的一名前线的中将军长拨了个电话:“给我接安东.邓尼金中将。”
不一会儿,前线城市阿尔齐兹城内的露罗马尼亚方面军第6集团军某军的指挥部,就被接通了。
一名负责前线阿尔齐兹等城市防线的露军中将军长接起电话问候了一声,埃弗特上将就立刻命令:“邓尼金中将,我要求你带着第6集团军部署在阿尔齐兹一线的3个军,继续保持弹性防御,允许你逐次有序后撤。
不要担心把敌人放进来,敌人只要再往前走50公里、100公里,自然会弹尽粮绝的。但是你撤退之前,一定要把一切道路都破坏掉!哪怕只是泥土路,也要每隔10米挖个大坑!
帝国如今在罗马尼亚方向,兵力不是很充足,毕竟之前的惨败,让西南方面军被歼灭了3个集团军。如今我们一共只有2个集团军,要守卫整个基辅罗斯南部地区,不能在敖德萨以西南的荒野里浪费掉!”
“是!司令!保证执行命令!我会在后退防御的战斗中,兼顾防御和保存有生力量的!”邓尼金中将斩钉截铁地回答。
……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就在黑海舰队司令安德烈.埃伯哈特上将和罗马尼亚方面军司令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对露方战前布置的水雷阵信心满满的同时。
早在7月29日夜,鲁路修.冯.里特尔.亨特上校本人,就已经登上了施佩上将的战舰。
鲁路修随上将一起、从康斯坦察启航北上,来到了苏利纳以北、德涅斯特河口以南的这片海域,监督、指导己方的扫雷分舰队、执行锚雷扫除任务了。
如果扫雷行动顺利,后续的运输船队也会及时启航,运着登陆部队前往德涅斯特河河口、按计划行事。而鲁路修这样的高级策划者,当然不用跟随第一批抢滩部队一起、直接参与最危险的行动了。
以鲁路修的身份,到时候他只需要躲在“戈本号”战列巡洋舰的装甲司令塔里,通过望远镜和测距仪观察抢滩部队的行动,然后通过无线电做出遥控指示就好。
当天晚上,一条条粗大无比的实心铁链,就由两艘老式大功率装甲巡洋舰拖曳着,如一张拉开的大网,紧紧贴着这一片黑海近海的海底、狠狠地往前硬刮。
刮不动就让巡洋舰站起来蹬!总之就是大力出奇迹,一力降十会!
这两艘巡洋舰,一艘叫“哈米迪耶号”,一艘叫“梅德迪耶号”,都是奥斯曼海军1903年的时候就问德玛尼亚购买的老古董了,主机功率大约在12000马力。
在不计主机损耗的情况下,保持最大出力强行硬拖,还是可以拖动这种比旧款扫雷索重了几十倍的新式扫雷链的。
巡洋舰正前方,还会有保护自身的推杆远远伸出去,张开一面宽约30米、入水七八米深的格栅,避免扫雷舰自身前进时撞到雷。
毕竟拖网只能管两艘扫雷舰之间拉网的区域,但管不了扫雷舰正前方有没有雷。
在扫雷舰的生拉硬拽之下,一条宽约2公里的安全航道,还真就被硬生生趟了出来,而露沙海军根本没有任何察觉。
随着天色渐明,一些大型鱼雷艇被德玛尼亚人放出来,沿着扫雷巡洋舰刚刚拖过的区域再目测清一遍。
海面上不时有被铰断了锚链的锚雷漂浮在那随波逐流,非常危险,必须用望远镜对着海面仔细观察才能看到。
德玛尼亚海军的艇员们都不敢大意,搜索得很仔细,每看到一颗漂浮的水雷,就立刻用射速较快的88毫米炮直瞄将其打爆。
水雷的爆炸声不时响起,短短一个上午,就清扫掉了200多颗危险的断索漂浮水雷。
空中也有飞艇在那儿低空飞行、帮忙观察漂浮的水雷,一旦发现就报点给友军。毕竟飞行单位视野更好,只要保持在300米以下高度飞行,看得比鱼雷艇远多了,也清晰多了。
扫雷过程中,居然还有意外收获,捞到了几个昨天执行空袭任务时、被敌军击落的飞艇上的跳伞艇员。
昨天在敖德萨港被击落的飞艇,最后应该是在南撤途中实在扛不住了,解体掉在了海面上,跳伞的艇员应该是穿好了救生衣后才跳的,硬生生飘了一天。
也多亏黑海是一片非常死寂的海,这里之所以黑,就是因为深水区里含氧量极低、没什么活物,所以也就不用担心鲨鱼的问题。
黑海是一片几乎封闭的海,只有非常狭窄又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外界相连,所以几乎没有海水交换流动,千万年下来,这里的底层海水连氧气都耗尽了,150米以下就没有活物了。
可惜,最终也只捞到了5个飞艇乘员,而昨天在这片海域至少掉了2艘飞艇,满编有34名艇员和军官,剩下的应该都摔死或淹死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没想到,你发明的这个新式刮底扫雷链,实战效果也跟测试时一样好,我本来还担心黑海这边海况、海底地貌跟波罗的海不一样,出什么漏子呢。”
同样在“戈本号”战巡的司令塔里,施佩上将也用望远镜反复观察着前方扫雷舰队的进度,每当看到有水雷被点爆,他就忍不住赞叹鲁路修的方法好用。
“这算什么……我突然又有一个新想法了。”鲁路修却是一点都不居功,反而还一直保持着很开放的思考态度。
刚才他看到了飞艇帮着水面鱼雷艇观察雷情、寻找落水士兵,他就忽然心生一计。
“哦?又有什么想法了?你的想法,肯定很好用。”施佩上将也完全没有架子,一点不会因为对方仅仅只是上校,就觉得对方多事。
鲁路修放下望远镜,指了指飞艇:“我们应该让飞艇直接装满子弹,用重机枪扫射观察到的水雷,也省得视野不开阔的水面鱼雷艇跑到近处再清除了。
如果机枪子弹打不穿水雷壳,可以想办法把37毫米战防炮搬上飞艇,对着直瞄射击。就算这次赶不上了,波罗的海那边的友军,后续或许能用上。”
施佩上将略一琢磨,便是眼前一亮:“你这脑子,究竟怎么长的。”
——
ps:抱歉,时间线相同的黑海、北海、波罗的海三线推进,就只能写成这样了,主要是战场太宏大。
我也知道,中间有2天主角只能靠帮友军提前支招的方式、在回忆和台词中侧面出现,肯定会影响装逼节奏。但也没办法,感谢大家的耐心追更,总算是拉回来了。
今天又是1万2千字,我全靠这个更新字数硬拉节奏提速。要是日更5千,估计主角得一周出不了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