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158章 月光登陆行动
  第158章 月光登陆行动
  鲁路修本来也没怎么想介入希佩尔的海战规划工作,他这次来主要是想办法给敌人使离间计的。
  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海军的事儿他不专业,也没经过海战训练。
  但是,在听说此次行动需要希佩尔和舍尔分别率领战巡为首的高速舰队、和战列舰为首的低速舰队,配合作战之后。
  鲁路修也稍稍改变了自己原本的想法。
  他觉得,自己可以在不影响海军大局的情况下,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为希佩尔派系多争取一点立功机会,多一点高光时刻。
  当然,国家利益和海军的整体利益还是首位的,鲁路修绝不会干那种小团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事情。
  他定出来的计策,肯定是既让国家获得更大的胜利,也让自己的兄弟有肉吃。
  不过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他费脑再好好想想,也需要了解更多的情报。
  两人的座驾很快就开到了柯尼斯堡城内的陆海军临时联合指挥部。希佩尔率先下车,然后领着鲁路修进去,一路上还帮他介绍一些人脉认识。
  柯尼斯堡是东普罗森的首府,也算是普罗森霍亨索伦家族的“龙兴之地”了。
  按德玛尼亚军制,平时正常情况下都是没有“陆海军联合指挥部”这种存在的,都是陆军归陆军,海军归海军。
  但这次波罗的海作战,确切地说是里加湾作战,因为有可能涉及到两栖登陆、海军要先夺取制海权,再掩护陆军,这才临时成立了这么一个指挥部。
  指挥部里平时就有三巨头一起协商战事。为首的是陆军的第11集团军司令,马肯森元帅,他也是负责整个立陶宛、拉脱维亚地区战线的陆军最高指挥官。
  另外两位,就是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和莱因哈特.冯.舍尔海军中将了。这俩人一个指挥战巡分队,一个指挥战列分队,分工也很明确。
  在鲁路修来之前,这三个人其实已经制定好了一套后续里加湾作战的初步方案了。
  希佩尔带着鲁路修进来的时候,马肯森元帅和舍尔中将看向他的眼神,都有些疑惑和警惕,似乎不理解希佩尔为什么一再向提尔皮茨元帅陈情,希望海军请这么一位区区上校过来、传授两栖作战的经验,以查漏补缺。
  虽然马肯森和舍尔也多少知道鲁路修的事迹,知道敦刻尔克战役和南线的匈牙利战役、刚刚的黑海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也知道利奥波德元帅和鲁普雷希特元帅叔侄背后,有这么一位疑似参谋长的年轻人。
  但他们仍然觉得,德玛尼亚优秀的军事人才太多了,各个集团军各个舰队都有自己的优秀参谋长,哪里需要从友军那里调过来指手画脚?
  好在希佩尔也看出氛围不是很融洽,马肯森元帅和舍尔中将似乎不是很热切欢迎鲁路修,便连忙帮着他介绍:
  “这位鲁路修上校,也是我的老朋友了,也是南线第6集团军鲁普雷希特元帅的重要参谋。这次请他来,主要是考虑到鲁普雷希特元帅作为两栖作战的前辈,打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
  第6集团军分兵绕后德涅斯特河河口登陆、一下子包掉了露沙人罗马尼亚方面军3个军的部队!取得了歼敌15万的大捷!后来的尼古拉耶夫登陆,也促成了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守敌的加速崩溃。
  南线两栖作战的胜利经验,或许值得我们查漏补缺,我就请鲁路修参谋过来,一起切磋传授一下经验教训。
  另外,鲁路修参谋在黑海战区,还非常善于利用露沙人内部军心不稳、陆海军互相猜疑的矛盾,进一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我觉得这方面我们也能借鉴一下,看看自己的作战方案,能不能略作调整,以配合全局的宣传战——毕竟伟大的克劳塞维茨早就说过,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嘛。”
  鲁路修从没见过希佩尔中将说话那么谨慎小心,哪怕他原先在鲁普雷希特公爵面前,也要显得更加随和亲近。
  但在马肯森和舍尔面前,却不得不尽量长袖善舞一些。
  即便如此,鲁路修依然能看出两人的不快,尤其是舍尔中将。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参谋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被友军指手画脚。
  最后,还是马肯森元帅年纪大了,相对淡泊名利,淡然道:“希佩尔,那你就代替我们,介绍一下目前的既定方案吧。”
  “谢谢,那我就抛砖引玉了。”希佩尔向老元帅表达了尊敬,随后才拿出一份作战计划,大致简述了一番,
  “我们战巡分队和第一战列舰分队,与陆军第11集团军的联合作战计划是这样的:
  陆军第11集团军,目前已经在库尔兰半岛正面,和拉脱维亚南部地区,与敌西北方面军第2集团军、第12集团军对峙。其中敌12集团军,是敌西北方面军从北方面军借调来的——
  露沙西北方面军负责的防区,是整个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地区。而北方面军,负责的是彼得堡周围的露沙京畿地带,但现在露沙的首都彼得堡没有遭到任何威胁。
  所以沙皇特许把北方面军的第12集团军、临时借调划归西北方面军指挥。而北方面军只留1个集团军常备,也就是露沙第1集团军、也是近卫集团军。如果将来彼得堡受到威胁,近卫第1集团军不足以保卫首都,露军总司令也会随时把第12集团军重新划归北方面军的。
  目前,露沙第5集团军被部署在后方的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东部、与白罗斯接壤的地区。所以这个集团军此次战役我们不用去考虑,有兴登伯格元帅和罗登道夫中将的一部分部队去对付。
  马肯森元帅的第11集,就专注对付敌人的第2集和第12集。
  敌人的这两个集团军里,第12集又是主要部署在库尔兰半岛,以及港口重镇里加。所以我们的计划,是海军先利用新式扫雷武器的优势,秘密扫出航道后,突入里加湾,击溃敌人来救援的舰队,然后强行掩护我军一部分登陆部队,在里加港后方登陆。
  在登陆的同时,第11集团军留在陆地上的另一部分部队,也往北挺进,与登陆部队南北对进,把整个里加港都包围切断,顺便也能把里加以西的整个库尔兰半岛也切下来。
  其实,以马肯森元帅的战力,哪怕不组织登陆,强攻里加也是有可能得手的,但里加毕竟背靠大海,海路进出很便利,而此前敌军掌握了制海权,他们可以源源不断把援兵生力军运进里加城,就导致我们的攻坚很困难。
  海军的登陆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切断敌人对里加的海运补给,也切断进入里加的援兵,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敌第12集团军就可以被全歼!”
  鲁路修听了这个概述后,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他知道马肯森和舍尔的基本思路没错,后续关键就是看执行力和参谋们对细节的把控、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想得够不够充分。
  里加和库尔兰半岛这个地方,确实适合打包围战。地球上一战末期的时候,德军在这地方就尝试过打包围战,最后也打进了里加城。但不是绕后登陆包抄的,而是全靠从南往北单路推进。
  最后好不容易推到里加城后方,切断归路,但因为动作慢,露第12集团军的一部分部队提前撤出去了,最终没能全歼。
  地球上的二战期间,“巴巴罗萨行动”早期虽然没在库尔兰半岛打出什么大的围歼战,但ussr后来反攻的时候,却把德系的库尔兰军团包围在半岛上,最终歼灭了。
  可见,这种地形,打穿插切割的包围战,甚至配合登陆,本身都是对的。前人做的参谋推演,鲁路修没必要去质疑,他们肯定也都了很多心思,做得很扎实,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
  不过,鲁路修既然来了,而且他熟读战史,有几千小时的《钢铁雄心》经验,把周边絮史料也都看过了,他当然可以借鉴后世更多的成功经验。
  于是他想了很久后,拿起一根教鞭,指着地图上里加湾的两处出入航道:
  “大家应该也都知道,出入里加湾,一共有两条航道。
  西侧的伊尔别海峡,宽27公里,中央主航道水深15米,可以通航任意吃水深度的大型战舰。
  北侧的希乌马海峡,位于希乌马岛和爱沙尼亚之间,最深的地方也不到8米,战列舰和战巡都是出入不了的。
  现在,我军刚刚掌握了能扫除南侧伊尔别海峡水雷的武器,但敌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难道不该趁着‘我们的主力战舰能进入里加湾、而敌人却不知道我们主力舰能进入里加湾’的信息差,勾引一把么?
  这样,等将来敌人知道我们的大船能直接从伊尔别海峡进入里加湾后,产生怀疑和猜忌,其猜忌的力度也能更猛一些,毕竟是实打实吃了大亏的。”
  鲁路修这番分析就事论事,没有指摘任何前人的谋划不当,也让莱因哈特.舍尔中将的抵触情绪稍稍放松了些。
  他认真地跟着鲁路修的思路走了一遍,才审慎地问:“具体要怎么勾引呢?”
  鲁路修:“比如,众所周知,帝国的装甲巡洋舰,都是为了高海况环境设计的,同时为了适配基尔运河的通过性,其实并不是很讲究吃水深度。
  帝国此前最强的装甲巡洋舰,就是‘沙恩霍斯特级’,但是年初在敦刻尔克海战时,两艘都战沉了。剩下的‘约克级’、‘阿尔伯特王子级’,一共2级4艘,应该都是无法通过里加湾北侧的希乌马海峡驶入里加湾的。
  帝国能够驶过希乌马海峡的最大的船,也就是‘维多利亚路易斯级’装巡,那种上个世纪的产物,只有2门210毫米主炮、和9门150毫米副炮。
  而这种船,应该不是露沙波罗的海舰队专门为希乌马海峡定制的‘留里克级’和‘巴扬级’装巡的对手。至于帝国的轻巡们,就更不是敌人‘留里克级’的对手了。
  要是我们只派出少量老式装巡加一些轻巡,从北侧希乌马海峡突入里加湾,骚扰破坏敌军航道,先杀一些运输船。那不就能把敌人的装巡舰队先勾引出来、从芬兰湾赶来里加湾拦截我们的轻型舰艇。
  到时候,我们的主力舰再从伊尔别海峡进入里加湾,来个关门打狗,先把被勾引进来的敌人辅助舰队歼灭,然后再想办法找他们的主力舰队决战。虽然敌人的无畏舰群无法在这次勾引中受损,但先废掉其巡洋舰队,也足够削弱敌军综合战力了。”
  鲁路修所言,又是一次典型的“勾引敌人一部分兵力先出来浪,然后一闷棍打死”的各个击破战术。
  正式决战之前,先抽冷子剁敌人几根手指头,然后再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决战。
  然而他刚说完,连希佩尔在内,都没有人喝彩,反而是莱因哈特.舍尔在那儿用怜悯的眼神看着他,似乎在同情他的常识水平。
  “想得真好,但是,怎么样让我们的巡洋舰队,改为通过北部的希乌马海峡进入里加湾的呢?你难道不知道希乌马岛上,以及其南侧的萨雷马岛上,都有岸防炮台吗?
  这两个岛屿西侧、面朝波罗的海广阔水域的一面,都有305毫米岸防炮,东侧面朝希乌马海峡的一侧,也有203和152毫米的岸炮布防,而且希乌马海峡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8公里!只有里加湾西侧主航道伊尔别海峡的三分之一宽度!
  如果我们的军舰走航道中心线,那就意味着距离岛屿海岸只有4公里。哪怕敌人的岸炮不是直接贴在海岸边的,距离我们的航线最多也就5~6公里。你难道要我们的巡洋舰,顶着5~6公里外的岸炮,通过狭窄的海峡么?”
  鲁路修:“我们可以改变一下登陆计划,不要直接在里加城城东登陆,而是直接在希乌马岛上登陆!用陆战队解决掉岛上的守军。据我所知,岛上应该没有多少驻军吧,主要的部队就是岸防炮炮手,而步兵并不多。”
  鲁路修这个话题抛出来,舍尔中将完全没法接话茬,因为涉及到敌军陆军的情报了,他完全不了解。
  他只好下意识茫然地看向陆军的马肯森元帅。
  马肯森元帅倒是很懂行,虽然年纪大了,很多敌情还是记得了然于胸,他立刻应声说道:“希乌马岛和萨雷玛岛上的敌方陆军,倒是确实不多。
  理论上有几千步兵,但也都是二线部队。总兵力号称2万人,但其余都是民兵,或者说是这两个岛上的男性渔民,被露沙军方全部拉去简单训练了一下。”
  舍尔中将不知道“歼灭敌人数千步兵、两万民兵”需要多少战力,他也就不敢轻易否决这个计划。反正海军是已经为登陆行动准备好运输船和护航舰队了的,如果马肯森元帅肯拍板、让那些已经接受了登陆战训练的第11集团军精锐部队改变登陆目的地,那海军还是可以陪他们试试的。
  而且好在希乌马岛的登陆场地形,和里加港东郊沿海的登陆地形,差别也不大。
  当然,细节上肯定要确认一下,作战前几天还要把目标登陆区的地图发下去,给基层军官们好好学习熟悉一遍。
  整个计划一旦微调,至少一周的准备时间是肯定要的,这还是准备非常高效的情况下——也多亏了这两块登陆场距离不远,都是在里加湾沿岸。
  但凡离远一点,调整参谋计划就得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额外准备时间了。
  马肯森元帅很慎重地思索了一下,又喊来自己第11集团军的几个心腹参谋,让他们一起参详一下,换一个登陆场是否有把握。
  那些参谋让海军提供了航拍的岛上敌军精细部署图。
  岛上巡逻部队的布防是有可能变化的,但岸炮那种固定设施是不会挪窝的,所以陆军和护航舰队主要就是看岸炮的位置。
  最后一番合计,登陆部队和护航运输部队的参谋都表示:
  “登陆偷袭希乌马岛还是可行的,但是必须趁夜,最好还远离敌军岸防炮阵地、找相对空虚的位置登陆。
  可以看得出,敌人只在正对海峡最窄的位置,有集中部署岸防炮,其他段西侧海岸线都没有重炮。
  但这种登陆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绝不可能和之前敦刻尔克空降作战那样,缴获占领敌人的岸防炮台了。因为登陆场远离岸防炮台,岸防炮台的敌军会有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
  运气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会尝试调转炮口,用岸炮轰击我们,但这些伤亡是可以顶住的。即使登陆部队攻到了岸炮附近,他们也有充足的时间自毁炸炮,不可能缴获的。”
  马肯森元帅听说后,并不评价,只是摸着胡子,玩味地看向鲁路修。
  而鲁路修却豁达地一笑:“那不刚好么?要是我军奇袭登陆希乌马岛后,还能顺利缴获他们的岸炮……那敌人的装巡舰队怕死,就不敢沿希乌马海峡进入里加湾了。
  就是要他们自己把岸防炮炸了,他们才会相信,海峡岸边没有火力能威胁他们的舰队。这时候我们的巡洋舰队先杀进里加湾,把湾内的运输船队和里加港内的商船全部轰沉,他们的巡洋舰队才敢入瓮。”
  鲁路修对这个计划非常有信心,因为他知道地球上1917年的时候,德玛尼亚人就是在里加战役中这么干了。
  他们不但顺利登岛夺取了这两个控制海湾北侧海峡的小岛,给登陆部队护航的战列舰还在此击沉了前来支援的露沙“博罗第诺级”前无畏舰的最后一艘“斯拉瓦号”。
  (注:“斯拉瓦号”是音译,有些文献意译为“光荣号”。“博罗季诺级”一共5艘,另外四艘都早在1904年对马海战中就被击沉了,最后幸存的独苗就是1917年在里加湾北侧希乌马岛被德舰击沉的)
  鲁路修前世也喜欢玩“大海战”、“战舰世界”这些网游,看游戏里的历史军舰资料时,瞥到过一眼。
  露沙人从没想到过这些小岛也会被敌人盯上并发动登陆战,所以岛上的部队战力极差,根本不堪一击。
  看上去号称2万人,其实就是2万名枪都没发齐的渔民,估计三四个人才发一支枪,其他人只能拿着子弹和鱼叉、标枪跟在后面、等前面的民兵战死了,才捡枪再战。
  马肯森元帅见他说得如此丝丝入扣,倒也有些心动了。
  反正,登陆里加港并不是他的核心目的,马肯森元帅的核心目的只是确保敌人无法从海上源源不断给里加港增兵、援助,也要确保里加港的敌军被围后,无法从海路坐船撤退。
  所以,只要登陆了那两个岛、控制北侧海峡、把德玛尼亚巡洋舰队放进来,掐断敌第12集团军的海上补给和撤退路线。
  剩下的活儿,德第11集团军靠地面正面进攻就能扎穿敌人。
  马肯森根本没把露沙人孱弱的第12集团军放在眼里。
  在1915年的东线战场,德玛尼亚人1个集团军追着对面2个集团军揍那都是基本操作。
  至少要1打3,才会打得吃力一点,有来有回。
  海军能搞定敌人的后援和撤退路线,就足够了。
  “既然如此,我看这个新方案倒是可以参详一下,我个人原则上支持。”马肯森元帅率先表态道。
  “既然元帅阁下都赞同了,我原则上也没有意见。”莱因哈特.舍尔中将也只好顺水推舟,先表个态,然后才细细抠细节,“但我觉得,调整后的登陆计划和护航计划,必须做细致。
  另外,希乌马海峡内虽然没有布置水雷,但通往希乌马海峡的外侧宽阔海域,说不定还是会有雷的,我军的侦查和扫雷舰队,这几天要去更北边,把新的目标海域再摸排一遍。
  作战部队这边,正好同期趁着这个时间完善方案。”
  ——
  ps:不好意思,换地图换得太猛,大家好像对战役背景也不太了解。今天又是一万两千字。
  上一章估计很多人也看得有点懵逼,无人评论。我也只好慢慢展开主角的计策方略。
  有些计策可能要多铺垫解释一下,大家别嫌水。
  因为一战很多人不熟,谋略背景不能像二战那么一笔带过,不然很多人就看不懂了。
  上一章有里加湾附近航道的地图,还有我的注释,看不懂的书友重点看看那张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