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製衣厂开工(6000字,求订阅)
下午。
林雨溪十四岁的弟弟带著几个伙伴过来帮忙。
小傢伙刚到,就热情的喊著姐夫。
“来了?”陈光明抬头,笑道:“这些是刚收拾好里面的机器,你们就负责擦乾净。”
他把要求说了一遍。
林杰响亮地应了一声,“好嘞,姐夫!”“
其他几个小伙伴也使劲点头,眼晴里闪著光。
能帮陈光明干活,在如今的三家村可是桩让人眼红的美差,不仅仅可能学到点本事,更关键的是,能在陈大哥面前露露脸,给未来的厂长留个好印象,將来等那气派的新厂房建好了,想进去干活可就多了份指望。
小伙伴们围拢到一台陈光明刚保养好內部、油污尽去的缝纫机旁。
一个名叫二牛的小子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重新显露出原本深色光泽的机身。
他咂了咂嘴,低声道:“乖乖,林杰,你姐夫可真厉害,刚才抬进来还灰扑扑的,现在看著都快跟崭新的没两样了!”
另一个叫小海的伙伴摸著光滑的机台面,也接口道:“就是就是,陈大哥本事真大!”
“我爹前些日子还说呢,缝纫机在供销社那是有票都买不到的稀罕物,黑市得一百好几,还买不到,陈大哥一出马,一次就弄回来这么多,太厉害了。”
林杰正拿著姐夫给的乾净软布,仔细擦拭著机头,听到伙伴们的惊嘆,原本就挺得笔直的小胸脯不自觉地又抬高了几分。
他学著陈光明平日沉稳的语气,带著掩饰不住的自豪说道:“那是,我姐夫看上的东西,肯定能搞定。你们没见昨天刚拉回来那会儿,半个村子的人都出来看了,都说咱三家村这光景,全仗著我姐夫领著往前呢!”
“林杰,你真幸福,陈大哥可是咱县里这个!”二牛悄悄竖起了大拇指,“现在外村谁不知道,咱三家村有个財神爷陈光明?都想把闺女嫁进来,跟著享福,好多人都靠著陈大哥轻鬆娶上媳妇了!”
“哼,那是。”林杰嘴角翘得更高了,“我姐夫说了,这都是为了咱村,为了大傢伙儿都能过上好日子!”
“你们等著瞧吧,新厂子一盖起来,活儿多得是,你们都得跟著好好干,以后肯定都能到厂里干活”
对於现在的村民来说,进厂干活可是件光荣的事情,虽然陈光明的厂子是私营厂,但也是工厂啊!
小伙伴们看著他,又看看那一排排被擦得越来越亮堂的上海牌,眼中那份羡慕简直要溢出来了。
林杰有这么一个姐夫在,以后肯定不用愁了,他们可要加把劲了,不然肯定跟不上队伍了。
一连几天。
陈光明都在修理著缝纫机。
看到一台接一台的缝纫机被擦洗得光洁如新,运转滑溜顺畅,他和林雨溪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这十五台老上海牌机器,不仅完全能满足当下扩大生產的需要,甚至性能可能超过作坊里那些过度使用缺乏保养的老机器,工作的效率还能更高。
另一边,村东头的荒坡上,更是热火朝天。
周建国带著他的老兄弟们,在陈父运输队的全力保障,运来的红砖堆得像小山,匠人们分成几组,有人负责拌水泥砂浆,有人负责砌墙。
陈光明抽空过去看时,主厂房的四面承重墙已经砌了快半人高,窗洞的位置也都预留好了。
周建国戴著顶草帽,满脸是汗,见陈光明过来,连忙迎上去道:“光明,你放心,这墙地基打得牢,用的都是好料。”
“按你画那样子,先盖出两大间宽明亮的厂房来,顶上再开几个老虎窗通风,保证透亮又舒服。”
“这进度,只要老天爷不连下大雨,下个月底前就能把梁吊起来,盖顶棚了。”
陈父也在一旁笑道:“料都管够,今天下午又拉了一车新到的水泥砖和几根大梁料木,都在那堆著了。”
他指著旁边整齐码放的建材。
“不管怎么样,肯定在梅雨季来前都搞定。”
对此他很有信心。
这也是必须要加快进度的原因,
如果梅雨季来了,进度肯定停滯,损失就大了。
“好,辛苦大家了。”
“等厂建好,每个人都有大红包。”
陈光明鼓励道。
听了这话,工人们干活更有动力了。
村里人劳作之余,三五成群地总爱绕到村东头来瞧上几眼。
看著那片昔日长满荒草的坡地,如今被平整得开阔,地上立起了规整坚固的墙基,甚至已经开始砌起红彤彤、齐刷刷的墙体,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惊嘆。
“轰天哩!这才几天?都砌得齐腰高了。”有人喷喷惊嘆,不久前这里都还只是荒地“这才是正经盖厂子的样子,比老宅那边窝著可强太多了!”一个在作坊踩缝纫机的婶子感慨道,已经开始想像著以后在宽明亮的大厂房里干活的情景。
“可不嘛,那厂房图纸一亮出来我就知道不简单!听说里面还要分裁剪区、缝纫区、质检啥的?喷喷,这阵仗,咱以后干活也像城里工人进大厂嘍!”
大家不断议论著,全都兴高采烈的。
毕竟以后大家都是要进厂去千活的,倍有面子。
王铁柱在运输队,见了也忍不住点头,“光明有远见,选这块地就图离大路近。”
“看这运输队这进进出出送料多方便,等厂子开起来,咱们运货出去、拉布料进来,那才叫方便!”
他盘算著自己跑运输的活儿肯定会更忙,但钱袋子也会更鼓,心情也忍不住跟著美起来了。
陈光明穿梭在忙碌的工地和家里检修机器的院子间,听著村民们的夸讚声,也是满脸笑容。
对於建厂他也期待很久了。
从开始就在规划,总算是等到了生產队解散的契机,成功的买下了这么大一块地皮。
就算没有在这里建厂,仅仅是买下的这块地,都已经是捡了个大漏,以后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时间过得很快。
这段时间,陈光明也抽空去各个供销点看了一下。
现在,陈明勇负责镇上和靠近高楼镇方向的供销点和衣服店的生意,林晓则负责仙降镇那边的生意,耗子负责瑞安县城那边。
隔壁县城则是大姨父盯著,他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就在临近六月的这一天。
红砖青瓦的崭新厂房终於建好了。
厂房的朱漆大门洞开著,门上,一块覆盖著红布、写著光明製衣厂的崭新牌匾,正等待著揭晓时刻。
车间內宽散明亮,高大的窗户透进充足的阳光。
陈光明亲自调试的十五台上海牌缝纫机,已根据他精心规划的布局,整齐地安放在光滑的水泥地上,间隔宽,留足了工人操作和物料周转的空间。
除此之外,之前製衣作坊那边的缝纫机也都陆续搬了过来,大家早就迫不及待想在新厂里面做衣服了。
规划好的裁剪区、仓库预留位都清晰可见,整个空间井然有序,与老宅那拥挤的小作坊判若云泥。
这天是开厂的时间。
车间门口和空地上,早已人头赞动,黑压压一片。
除了陈光明一家、周建国带领的匠人团队全体、以陈父为首的运输队骨干,陈村长和村里的干部们也悉数到场。
更多的,自然是闻讯赶来的全村民眾。
“吉时已到!”
保管员老王扯著嗓子高喊一声,嘈杂的人声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大门口。
陈光明站在牌匾下,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拉下了覆盖在牌匾上的红布,代表著工厂正式开厂。
“开工大吉!!”
“轰天,我们村也有大厂子了!”
掌声、欢呼声、鞭炮声瞬间匯成一片。
“都別愣著啦!”
陈村长红光满面,站在台阶上用力挥手,“各家各户的手艺人,上工的,快按光明分好的组,
进车间了!新机器都等著呢!”
人群如同解冻的溪流,瞬间活络起来。
以翠婶子为首的熟手工人们,脸上带著压抑不住的兴奋和自豪,顾不得擦掉身上的鞭炮屑,爭先恐后却文自然地排著队涌向那扇敞开的朱漆大门。
她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目光早已锁定了里面那一排排闪闪发光的上海牌缝纫机。
这些上海牌缝纫机质量更好,自然是分配给了能製作新款衣服的婶子和姑娘们使用,让她们能够製作出更多的新款衣服来,製作出来的衣服质量也更好。
“哎哟我的老天爷,这地方可真亮堂,比咱们那小院子宽多了!”陈母一脚踏进车间,忍不住喊了出来。
她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走到自己的位置前。
这些可都是么儿赞下的,她肯定会帮么儿看好了。
“这缝纫机排得多齐整,地方这么大,我这老胳膊老腿总算能伸展开了!”另一个婶子感慨道,急不可耐地坐到机位前,试了试脚感,轮盘转动时那顺滑的喻鸣声让她咧开了嘴。
几乎就在短短几分钟內,一声、两声、十声、数十声缝纫机特有的轮盘转动声和梭子穿梭声陆续响起。
起初还有些试探和生疏,但工人们熟悉的节奏感迅速回归,手指翻飞,布料在机器下快速而精准地移动。
陈母、林雨溪和陈光明立刻化身成了最忙碌的监工和协调员,主要还是陈光明进行调度。
这些他前世在工厂里面经常做。
当然对於陈母和林雨溪还有些陌生,需要好好学。
陈光明也耐心的教,交给陈母和林雨溪去做。
“李大娘,这边裁剪好的布料过来了,一三五组的来领一下!”
陈母洪亮的嗓门在厂里依然清晰,她指挥著几个动作麻利的大从临时划分的裁剪区搬来小山般的布片。
林雨溪则抱著一订单,游走在一排排机器间,不时停下来检查针脚,確认型尺码,又或是提醒新来的员工注意事项:“小菊,线头记得包紧点,跟图样对齐。”
“哎,知道啦雨溪姐!”
扎著大辫子的年轻姑娘响亮地应著,干劲十足。
陈光明站在车间入口,没有过多干涉,他目光灼灼地扫视著整个车间。
眼前这幅景象,整齐的机器队列,忙碌而有序的工人身影,布料像流水般在各工序间传递,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工厂,能够把效率提升不少。
就算是一样多的缝纫机,也能做更多衣服出来,
有了製衣厂生產出来的衣服,接下去肯定文能多开几个供销点了,而且这还远远不是极限。
现在就算所有的缝纫机都搬进来,也只是占了工厂的四分之一面积都不到,还能再放两百多台缝纫机。
与此同时。
厂门口和周建国带来的匠人队伍也没閒著。
“大伙再加把劲!”
周建国站在梯子上,正指挥徒弟们將一块写著仓库重地的牌子钉实,他擦了把汗,“围墙得加高砌瓷实了,边上这工具房今天得给我弄好顶。”
他们要在主生產区之外,儘快完善配套建筑。
运输队的小伙子们配合默契,推著堆满砖块沙子的独轮车在他们身后穿梭。
“来啦来啦!砖头!”
一个壮小伙吆喝著,稳稳將车停在围墙下,
老王则和会计忙著在稍远处的一个临时草棚子下安置桌椅和帐本,这是未来的厂部办公室雏形。
他看著车间方向,听著那隆隆的声响,咂咂嘴,对身边的年轻帐房说:“听听这声儿,这才是干大事的动静,咱们三家村,这次又要有一次翻天的变化了!”
上一次自然是陈光明建起製衣作坊。
然后就是陈光明建立运输队,带著村里人出去开店和做货郎,摊子越铺越大,让大家都能赚到钱。
而这一次的象徵意义更是非凡。
光明製衣厂开工那天的盛况,很快就像一阵旋风般刮遍了三家村周边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传到邻近的乡里,起初人们只是將信將疑。
“听说天井三家村盖了个红砖大厂房?”隔壁乡镇的村民在田埂上议论著,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
他们印象里,天井年年有洪水,村里都穷的很,三家村也才刚刚吃饱饭没两年,怎么就有钱盖厂子了?
但不管他们怎么想,厂都已经在那里了。
很多人就专门过来看。
除了看看厂房外,也是想要找找机会。
光明製衣厂上工的工人,成了最直接的招牌。
每天清晨,穿著乾净衣裳的三家村女人们,神采奕奕地成群结队往村东头的新厂房走。
她们的话题总绕不开厂里的新缝纫机有多顺滑,厂房有多宽散亮堂,还有月底拿到手的工钱又比上个月多了几块。
王寡妇的娘家人也来了,娘家嫂子拉著她羡慕地说:“看看你们村这光景,我之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听说在厂里踩机器,挣得比男人下死力都多?”
王寡妇满脸骄傲,说了自己这些天赚了多少钱。
大家听了更惊讶了,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扣除口粮和开销,能剩下几十块就算不错了。
三家村,就有自己的厂,村民都能去赚钱。
而且他们还听说,厂里有一部分钱是会拿出来给村里,然后让全村人分的,这可把大家都羡慕坏了。
越来越多外村人开始打听,三家村那製衣厂还招不招人,哪怕当个搬运工、烧饭婆子也行啊!
接下去的时间里。
那些因事需要路过三家村附近的外乡人,或是走亲戚串门的,总会不经意地绕到村东头那片曾经的荒坡。
当看到那座崭新的、气派的红砖青瓦大厂房立在阳光下,朱漆大门亮,宽阔的窗户透出里面井然有序的劳作景象,以及运输队的小卡车进进出出运送布料、拉走成衣的繁忙景象时,无不驻足良久,满心震撼。
“瞧瞧人家这阵势!这才叫办厂啊!”
“喷喷,听说那机器,一台就顶得上別人辛苦干半年”
“还是陈光明有本事啊,带著全村鸡犬升天,这日子,眼热死人了,我怎么就不是三家村的人呢!”
羡慕的情绪在发酵中逐渐变成了一种广泛传播的惊嘆。
很多村的村支书和干部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派人甚至亲自上门取经。
“老陈啊,你们村这可是抱上金砖了,这厂子——到底是怎么弄起来的?政策上,真允许?”
“光明,我们那也有几个手巧的媳妇姑娘,你看———能不能安排进你们厂学学手艺?”
“对呀对呀,我们村也有片荒地,你看能不能跟著学学办个什么?”
陈光明笑著应酬,解释著掛靠、村集体发展、土地政策新精神,但核心的供销网络和光明牌这个品牌所带来的订单保障,却是外人难以复製的。
一时间,天並垟、三家村、陈光明和光明製衣厂,都成了十里八乡最响噹噹的名號。
就在光明製衣厂开工的热闹还未完全散去,一辆熟悉的乡镇政府用的二八大槓停在了陈光明家门口。
车上的人,正是如今已升任乡副主任的曹主任。
曹主任利落地翻身下车,人还没进院门,洪亮的声音就先到了,“光明!陈光明在家吗?”
正在临时作为办公点的堂屋里和林雨溪核对新厂第一批物料清单的陈光明闻声抬头,脸上露出笑容,赶忙迎了出去:“曹主任,稀客稀客,快请进!”
曹主任大步流星地走进院子,还喷喷称讚:“光明啊,你动作太快了,我今早才在乡里收到信儿,说你们村平地起高楼,建了个顶气派的大厂房,机器都摆进去开工了,我一听就坐不住了,赶紧证车子过来瞧瞧,果然不愧是你啊。”
这两年,陈光明真的给了他太多惊讶了。
就连他能升这么快,都有一些是陈光明的功劳。
陈光明將曹主任让进堂屋坐下,林雨溪早已泡好了茶递过来。
“曹主任您过奖了。”陈光明谦逊地笑了笑,“村里大伙儿齐心,都盼著厂子早点儿建好,工期上催得紧。”
“周叔他们那些老匠人手艺扎实,再加上我爹运输队那边料供得及时,总算是在这好天里赶出来了。”
“光听说不行,得亲眼看看!”曹主任急不可耐地端起茶碗,顾不上烫,吹了吹就呷了一大口,“快,带我去厂里转转。”
“这红砖青瓦的大厂房,在咱这十里八乡可是头一份,去年咱们想著搞元宵灯会拉动个经济,
你给添了把大火把灯王搞起来了,我就知道你小子有想法。”
“没想到这想法落实得这么快、这么实,你这可不是简单开个作坊了,这是真正办起厂子了!
陈光明看著曹主任眼中那份热切和急切查看的劲头,心里也明白。
曹主任新官上任管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亮点和实打实的经济增长点。
光明製衣厂这么大的动静,如果能运作好,不仅对他个人,对乡里的经济工作和政绩都是极大助力。
而对於他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只要能得到曹主任的支持,製衣厂绝对能做大做强!
“曹主任想看,那正好去指导指导工作。”陈光明站起身,“雨溪,把帐本收好,走,曹主任,我陪您去厂里。”
两人走出家门,径直朝村东头方向走去。
一路上,不断有村民热情地向曹主任和陈光明打招呼。
不少刚下工或在附近忙活的村民,看到曹主任这乡里来的大干部亲自来了,脸上都带著敬畏,
远远地围观著。
很快,那座崭新、醒目、立在村东头荒坡上的红砖青瓦厂房就映入了眼帘。
曹主任远远地就放慢了脚步,由衷地感嘆:“比我想像得还要大,还要规整,光明,你这厂建的好啊!”
他也不是没去过其他厂。
但是相比起来,陈光明的厂似乎更正规!
虽然是私人办的,但给他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厂门口依然有进进出出的工人和运送物料的运输队小伙,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阳光的感觉。
这是他在其他厂的工人身上没见到过的,让他对这个新建的厂房越发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