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自立门户(6000字)
胡老板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隨即露出无奈的表情,拍著大腿嘆气:“哎呀,陈老板,实在是没办法啊。”
“你是不知道,现在塑料材料涨得那叫一个狠,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嗖嗖往上蹄。”
“以前拿货的门路都断了,现在原料都被麻步那边的大户在手里,开口就是天价!我们不跟著提价,这作坊几百號人真得喝西北风去了。”
他凑近一步,试图显得推心置腹:“你看我这堆的货,都是咬牙高价进料硬撑著做的,这价格真不是我老胡想抬,是实在扛不住啊,咱们都是做生意的,陈老板你最懂成本,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光明盯著胡老板闪烁的眼神,声音沉了下来:“胡老板,这道理,怕是只讲了一半吧?”
“原料涨,我理解,但从三分八直接涨到八分,翻了一倍还多?呵,这涨价的幅度,怕是把原料翻两三倍的成本都算上,还能有不少赚头吧?”
“更別说麻步那帮人的手伸这么长,这涨价的道理,胡老板你分到的,怕是比想像中要多不少吧?”
陈光明的话语直戳要害,胡老板脸色猛地一变,他也没想到陈光明竟然直接把他的那些心思都看破了。
那点推心置腹的偽装瞬间剥落,他显得有些尷尬又强作镇定,“陈老板,你这话就-就没意思了。”
“我老胡是那种人吗?生意难做,原料卡脖子,我这真是保本都难。”他梗著脖子,试图维持自己的说法。
“保本都难?”
陈光明摇了摇头。
前世这种事情,他遇到的多了。
从作坊那些已经生產出来的產品就能看出来,胡老板应该是知道了一些其他地方的编织袋售价,所以想要跟著提价,这其实也在陈光明的预料之中。
他之前赚的就是一个信息差。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现在这种信息差被打破了,胡老板自然心里不平衡,就想著提价,还想著把之前亏掉的也都赚回来。
人心就是这么贪婪。
如果只是涨一点就算了,大家各退一步。
但是直接涨到八分,加上路上的费用,成本都要比上仙降镇那边的一毛了,这是把价格直接算到角了。
没留一点面子啊。
陈光明將事情看透后,也不再兜圈子,“胡老板是铁了心,以后这袋子就按八分钱走了?咱们这合同,还有你那打包票的长期供应、稳定价格,就这么不作数了?”
胡老板听闻起眉,脸上那点勉强的笑意也彻底消失了,“陈老板,话不能这么说,行情变了,合同也得跟著变,你要还是按老价格要,那我这儿是真供不起了。”
“你生意做得大,不差这点包装钱,何必跟我这小作坊为难?原料在那摆著,谁也没辙!”
他摊开手,一副无可奈何又赖上原料的架势。
“好,好一句谁也没辙。”陈光明直视著胡老板的眼睛,语气反而平静下来,“既然胡老板把话说尽了,那我们的买卖,也就到今天为止了。”
“陈·陈老板?”
胡老板一愣,似乎没料到陈光明如此决绝。
他原以为对方会討价还价,最终双方各退一步。
陈光明没给他反应的机会,转身大步走出作坊门口,对著等在拖拉机旁的余安扬声道,“安子,通知所有人,点清的货,立刻装车,钱货两清,大家回去了。”
“好,光明哥!”
余安响亮地应了一声。
他眼神警了警作坊里脸色铁青的胡老板,立刻招呼人手开始搬动地上原本属於他们的那部分成品。
胡老板急忙追出来:“陈老板,你—你这是干什么?有话好商量嘛,价钱——价钱还能再谈啊。”
“不用了!”
陈光明头也没回,“合同你都踩在脚下了,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你涨价有你的道理,那我换货源也是我的道理!”
他说完,一把拉开车门跳上驾驶座,发动了拖拉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载著人和货快速离开了。
胡老板眼睁睁看著陈光明的人麻利地把属於他们的最后一批货装上车斗,毫不留恋地突突突开出了弄堂。
他站在门口,手还下意识地伸在半空想要挽留,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作坊里机器的声音似乎都小了很多,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他看著远去的拖拉机烟尘,张了张嘴,想喊什么,最终却只化作一声带著懊恼和强撑的闷哼,“怀,离了张屠户,还吃带毛猪不成?走走走!”
他心里隱隱有些发虚,但想到麻步那边许诺的好处,以及陈光明之前的大单量確实让他有些疲於应付,又强行让自己把这丝不安压了下去。
他狠狠踢了一脚门框,转身进屋,对著作坊里有些发愣的工人吼道:“看什么看,都干活去!”
而拖拉机上,余安看著后视镜里胡老板迅速变小的身影,“光明哥,这姓胡的真不是东西,坐地起价翻脸比翻书还快,亏你之前那么照顾他生意。”
陈光明目视前方,脸色平静。
“算了,我们也占到便宜了。”
“靠別人终归靠不住,他这一涨,倒是逼著咱们加快进度了,安子,你之前在作坊里看到的那些东西,还记得清楚吗?”
余安挺直了腰板,“记得,圆织机、拉丝机的样子、工人干活那些步骤,我都记在心里呢,还有那些老师傅嗑时提的工具、原料,也都留心著!”
“回去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仔仔细细说给我听,一点细节都別漏掉。”陈光明脸色认真了一些。
一路上,他也在想著接下去的计划。
回到了万全镇的供销点,大姨父、余强等人早已得到消息等在那里,气氛凝重,看到陈光明进来,眾人急切地围上来。
“光明,怎么样?姓胡的真坐地起价了?”大姨父皱著眉,菸袋锅子在桌边磕了磕。
“岂止坐地起价”陈光明坐下,接过一个表弟递来的凉茶,一饮而尽,冰凉的水压下心头的燥热,“他要八分一个,中號的,我没惯著他,当场断了。”
“八分?!”
余三哥刚听说这事,倒吸一口凉气。
这涨得也太凶了吧?
“我们不能再靠他这颗墙头草了。”陈光明看著眾人,语气很沉稳,“我们必须自己干,就在三家村,建我们自己的塑编作坊!”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隨即又露出忧虑。
自己干?
那可是机器轰鸣的技术活。
“光明,想法是好,可这圆织机、拉丝机—·咱们谁懂啊?”大姨父说出了所有人的顾虑,“而且那都是铁疙瘩,听说死贵,还要地方———“
陈光明嘴角勾起一丝早有准备的笑意,目光转向余安,“小安,你来说说。”
余安就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说了。
陈光明满意地点点头,这正是他当初埋下的伏笔。
来自后世的他虽然对塑编机器的具体型號和结构未必记得全,但基本原理和大致框架是了解的。
加上余安这个机灵又肯下苦功的小伙子近距离观察了这么久,重要的操作流程、关键部件和工人动作都已瞭然於胸,缺的只是具体设备和启动资金。
陈光明讚许道:“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本钱。”
他看向眾人,“刚才那胡老板气急败坏地挽留我们时,余安提到,有不少小作坊老板想通过他直接把货卖给我们,对吧?”
“对对对!”余安忙不迭点头,“有好几家老板私下跟我嘀咕过,说胡胖子仗著位置好、门面大,压他们价收货又抬价卖给咱们,他们其实也赚不到多少。”
“他们知道我是给您办事的,就托我传个话,如果我们直接收,他们愿意按比之前给胡老板高一点,但又比您给胡老板的价低不少的价格出货,质量他们也保证!”
“看,胡胖子这不光把自己的碗砸了,还把自己的桌子腿也端折了。”大姨父冷笑一声,“真以为自已捏住了原材料和渠道就能为所欲为,他忘了,小作坊们也需要活路,也需要稳定的买家。”
“那我们———.”余强眼睛亮了,“是不是先收他们的货顶一阵?”
“当然要收!”陈光明果断道,“而且要大量收,余安,这件事交给你办。”
“你带上可靠的人,挨个去那几家愿意直接供货的作坊谈,价格,就按你说的,比他们给胡胖子的高一到两厘,但必须低於我们之前给胡胖子的价,质量卡死。”
“最后,你亲自验货,有多少,收多少,我们运回万全供销点,一部分稳住曾人本那边的供应,一部分储备起来,等我们自己的作坊一开工,就有足够的原料测试机器和训练工人,无缝衔接!”
“明白了,光哥,保证完成任务!”余安感觉重任在肩,也充满干劲。
“但是光哥。”一直没说话的会计轻声开口,“设备这笔开支不小,厂房咱们村东头新厂还没完全完工,这边又要盖塑编作坊?还有买机器的钱———“
陈光明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这正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一资金链!
他迅速盘算著,製衣厂刚稳定运营,每天有流水,但还在投入期,利润需要滚动发展。
供销网络在扩张,需要流动资金周转,村里建服装厂用了大部分存款和上次卖塑革鞋的积累,
缝纫机那批老旧设备后续维护也了些钱·盘剥得七七八八了。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陈光明的脑子飞快转著,忽然,他眼中精光一闪,“菸酒和红包还剩多少?”
之前和刘科长、林会计打交道,准备了不少高档菸酒和红包。
“还有些存货。”余强答道,“没用完的都封存了。”
“好,这钱得在刀刃上!”陈光明看向大姨父,“姨父,你在平阳县城人脉广,路子熟,找塑编设备的信息,非得你出马不可了!”
“光明你说,要姨父怎么做?”大姨父磕掉菸灰,立刻坐直。
“我需要儘快知道,平阳县城,或者周边,有没有类似之前林会计介绍的那种半死不活的小厂?”
“特別是那种曾经有过塑编设备的集体企业、小五金厂或者农机修造厂,看看他们有没有积压的老旧圆织机、拉丝机!”
“新的咱们暂时买不起,也没必要一步到位,目標就是能用、核心部件没大问题、价格极其便宜的二手旧机器,哪怕是十年前的老古董,只要能转起来就行!”
“再打听有没有懂行、技术好又不得志的师傅,特別是那些熟悉机器原理、会修圆织机、拉丝机的老师傅!”
“胡胖子的作坊工人都是普通劳力,顶多是熟手,缺真正的技术骨干,这种人,哪怕年纪大点,待遇好点,我们也挖,以后他们就是咱们作坊的技术种子!”
“最后一点,打听麻步镇那个大户的消息!,既然是原料商,那他除了原料,还有没有可能是设备的供应商,或者有没有渠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姨父略一沉吟,点点头:“成,这三件事包在我身上,县城这一片我熟,那几家老厂子门朝哪开我都清楚。”
“工人师傅方面,也认识几个有点手艺但混得不如意的老哥们,麻步那边—我也能托关係打探点风声,余强,你跟我搭把手。”
“没问题!”余强应下。
陈光明转向余三哥,“该需要盘点我们所有能调动的资金,供销点的每日流水优先保证货物收储,製衣厂的利润,除了必须的开支,近期能不动就儘量不动。
时间就是战机!
一场围绕著资金、设备、人才和原材料供应链的抢夺战,在陈光明的运筹惟中悄然展开。
大姨父和余强的行动力惊人。
仅仅两天后,他们就带回了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消息,平阳县城西头,靠近老麻纺厂的后街,確实有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叫做向阳塑料製品厂。
这家厂子曾经是县里扶持的乡镇企业,风光过一阵,生產过塑料盆、桶和一些简单的编织袋。
但因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產品缺乏竞爭力,就停產了,厂区破败,只剩一个看门老头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废料、几台蒙尘已久的机器。
经过大姨父熟人的牵线,陈光明很快见到了这个厂名义上的负责人。
当老王推开向阳厂那扇锈跡斑斑的大铁门,带著陈光明一行走进空旷死寂的厂房时,一股浓重的霉味和灰尘扑面而来。
厂房早已停电,只有几缕光线从破洞的屋顶和窗户投射进来,在瀰漫的灰尘中形成浑浊的光柱。
“唉——都在这儿了。”老王声音沙哑。
他指著靠墙阴影处几台巨大的、落满厚厚灰尘、上面还掛满蜘蛛网的铁疙瘩。
“就这三台,一台老掉牙的拉丝机,两台更老更笨的圆织机,早些年还能勉强出点东西,后来毛病不断,就彻底歇菜了,县里改制几次,都没人要,嫌累赘。”
陈强忍呛咳,走上前仔细查看,拉丝机確实又笨文旧,硕大的滚筒锈跡斑斑,传送带断裂破损两台圆织机造型更是古朴厚重,主体框架虽然还算完整,但综框锈蚀明显,梭子轨道变形,齿轮缺齿,线架散乱。
机器旁边,堆满了废弃的模具和不明所以的零件碎片,简直就是一堆工业垃圾。
余安凑近看,眉头紧锁,小声对陈光明说:“光哥,这比胡胖子那里看著的老旧多了,零件都不全啊。”
陈光明却眼神专注地俯下身,用手抹掉关键部位,就像是如主轴、轴承座、传动箱盖板等地方的厚灰,甚至拿出隨身的小手电筒往里照,
灰尘呛得他直咳嗽,但他看得极其认真。
“老王厂长,”陈光明抬起头,“机器是太老了,毛病肯定不少。拆掉当废铁卖,估计也能卖点钱,您看,您这边打算怎么个出法?”
老王早已不抱希望,麻木地说:“厂里欠著一屁股债,早就名存实亡了,这些破铜烂铁,看著搬走就是了,只要能给点钱就行,够给看门的老马头髮几个月工钱他伸出了五根手指,“五百块?”说完又觉得有点多,赶紧补充:“要不三百也成?”
大姨父和余强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价格比废铁值不了太多。
陈光明没有立刻回答。
他在心里快速计算,全新的机器一台就要天价,他们想都不敢想。
胡胖子作坊里的那种半旧机器,一台圆织机没有几千块也下不来。
眼前这堆破烂,核心的架子还在,最关键的铸铁底座、传动箱体问题不大,轴承、齿轮、综丝、梭子、电机,这些零配件都是可以换的。
难点在於自己这边是否有能力修復、组装起来,这相当於买了一个毛坯房,需要大量后续投入和精装修。
但它的成本极低!
这太符合他初期用最小成本启动的要求了!
至於技术难题?
他相信自己的经验和余安的观察记忆。
“三百块。”陈光明开口,“这三台机器,再加上这厂房里所有能用的相关零件、工具、模具,我们一併拉走。”
“另外,再多给一百块,算是请老师傅和老马头的辛苦费,明天就请几位师傅帮帮忙,把这些东西都搬出来装车,然后帮我安装一下,工资另算,你看行不行?”
三百块!
额外还有一百块!
这大大超出了老王的预期!
他本以为能要到一百就谢天谢地了。
“行!行行行!”
老王激动得有点结巴,“这太行了,完全没问题,我保证明天就叫人来帮忙,连我也可以给你帮忙!”
“有王老板在,那自然更好了。”陈光明笑道。
敲定了设备,陈光明的心放下一半。
很快。
东西就装到了拖拉机上。
这一次隨行的还有两位原本厂里的老师傅。
他是直接把机器送货村的。
“是光明回来了!”
“,拖这么大个傢伙回来?什么东西啊?”
“闻著味儿不对,有一股一股子塑料焦糊气!”
大家忍不住议论。
几个在村口玩耍的孩子和纳凉的村民立刻被吸引过来,好奇地围著缓缓停下的拖拉机打转。
田间地头的村民也纷纷选下手里的活计围拢过来。
“光明,这是啥稀罕玩意儿?”
陈村长扒著车斗边沿,伸长脖子往里看,手指差点戳到锈跡斑斑的圆织机滚筒上,“乖乖,好大个铁疙瘩,看著不像缝纫机,也不是犁耙和打稻机啊?”
“那到底是干啥的嘛?”周围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追问,好奇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陈光明和那几台破旧机器上。
村里第一次见这么大又这么古怪的工业设备,大家的想像力似乎都达到了极限。
这时,车上那位略显侷促、衣著比村里人整齐些的王师傅清了清嗓子,开了口:“各位乡亲,
这叫塑编机!”
“塑编机?”村民们对这个词陌生极了,面面相。
“对,看到这个大滚筒没有?”王师傅指著拉丝机主体,声音也高了些,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主场。
“啊一一!”人群里爆发出恍然大悟般的惊嘆。
“做袋子的?!就靠这铁疙瘩?”
“我的乖乖,袋子是这东西织出来的?我还当是女工们拿针线缝的呢!”
“怪不得那么厚实!”
村民们脸上的疑惑被惊奇取代。
“光明,你运这么多其他机器是要做什么?”
忽然有人询问道。
有人已经隱隱猜到了,但又不好直接问。
“我是打算在老宅那边重新建一个塑编作坊。”
陈光明开口道。
虽然已经有了计划,但要准备的工作还真不少。
只是有了机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他接下去还要去找货源。
这些村民们听了,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振奋的表情来,一个新的作坊建起来,村里肯定能收益,她们也能分到更多钱,更不用说她们也有机会去作坊里面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