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新年新气象(6000字 )
腊月二十五。
厂里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缝纫机的噠噠声依旧此起彼伏,为了赶製最后的年节订单和新春样衣,女工们指尖翻飞,一丝不苟。
工厂一角,巨大的煤炉烧得正旺,上面的水壶咕嘟咕嘟冒著白汽,驱散了寒意。
陈光明站在办公室门口,看著眼前忙碌的景象,疲惫的脸上是掩不住的欣慰。
他身旁的林雨溪捧著一大摞厚厚的册子。
正是所有工厂、各个供销点以及运输队、编织袋合作社的最终年度帐目。
工厂和作坊做完今天的活就要开始放假了。
运输队这些则在运完最后一批货后,就会放假。
各个供销点会迟一点,但是接下去几天也会陆续回来。
各个供销点,陈光明去查看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放假的事宜。
供销点都由负责人自己负责,不过大家早就已经提早商量好了章程。
今年大家確实都赚了不少钱,因此一切都是比照著国营厂来的,绝对不会亏待了大家。
等到这些供销点负责人回来,陈光明就会进行最后的对帐和分红。
为此,林雨溪和几个会计早就已经提早准备著了。
这一天。
厂房內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兴奋聚集著。
大家排著队领工资和红包,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表情。
现在的生活,在几年前她们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现在一切都成真了。
分红结束后,陈光明又宣布:“除了发的工资和红包,厂里和合作社还给大家准备了年礼!”
他一挥手,运输队的兄弟,抬出了几个大筐。
“光明牌新做的加厚袄,每人一件,带回去给老人孩子或者自己穿。”
“咱运输队年前最后一趟跑沿海顺道带回的上好咸肉和风鰻,一家五斤!”
“合作社自己出的高质量塑编袋,结实耐用,装年货走亲戚最方便,大家也拿几个回去。”
“食堂那边支大锅烧开水了,中午杀猪,分红的、没分红的,是咱们陈家铺子这个大家的人,今天中午一起吃顿杀猪饭!”
大家瞬间都欢呼起来。
还有什么比辛苦一年后,拿到丰厚的回报,再和东家、工友一起大口吃肉、把酒言欢更实在、
更温暖的事呢?
林雨溪抱著团团,站在陈光明身边。
看著陈光明瘦削了不少但眼神异常明亮的侧脸,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看著自家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乡亲们的生活因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涌动著难以言喻的自豪。
她悄悄靠近陈光明,轻声道:“大家——是真的感谢你呢。”
陈光明搂过妻儿,望著被分发到每个人手中的袄、鱼肉、塑编袋。
听著食堂那边已经开始叮噹作响准备大锅饭的动静,感受著整个厂房里蒸腾的暖意。
“这还只是个开始,看著吧,雨溪,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隨著最后一批咸肉、风鰻和塑编袋分发到每个人手中,厂房里洋溢著笑语。
“走咯走咯,去食堂排队,今天有得吃饱饱咯!”
“快点,带上咱领的筐,一会儿装肉!”
笑声和吆喝声交织,刚刚领完年货的工人们,像潮水般涌向食堂那片区域。
陈光明牵著林雨溪的手,林雨溪怀里抱著咿咿呀呀好奇张望的小团团,跟著人群缓步而去。
食堂大院,支起了一口巨大的铁锅,底下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滚水翻腾,白汽如烟柱般升腾半边处理乾净、白白胖胖的大肥猪,正被几个壮实的运输队员嘿咻嘿咻地抬上案板。
周建国的匠人队伍里负责掌勺的李师傅,刀背在猪皮上划下一道道规整的线印,引来周围一阵叫好声和孩子们的尖叫嬉笑。
案板旁,几口大铁锅里燉著大块的带皮猪肉、猪骨,加了八角、桂皮、老薑,浓郁的香气占据了整个空间,甚至飘散到了院外。
新鲜的绿叶菜堆成了小山,这全都是陈父一早安排农副產品回收站送来的。
“排好队排好队!一人一大碗肉汤垫底,萝卜管够!”李师傅大声吆喝著。
“好嘞,排队啦!”
人群自发地动了起来,无论是厂里的老工人,缝纫机上的姑娘们,运输队的汉子,还是编织袋合作社来帮忙的村民。
大家手里拿著碗筷,脸上都掛著一年劳累被犒劳的满足,彼此打著招呼,討论著待会儿一定要多吃几块肥膘肉补补油水。
陈光明和几位核心骨干站在大院边上临时搭起的小长桌旁。
“看看,真是一派兴旺。”
大姨父指著那沸腾的锅和忙碌的人群,眼中满是感慨。
“山坳里下来的人说,做梦也没想到能在年根底下吃著这么敞亮的杀猪饭,还分了这么多好东西。”
“是大伙儿齐心协力,拧成了一股绳。”陈光明由衷地说。
“耗子,瑞安那边怎么样?都安顿好了?“
“放心,张婷稳当得很,帐目我带来了。”
“大伙儿都念叨著东家好,分红多,年货厚实,有几个掌柜的还托我给您带好,说过完年一准儿早回来!”
耗子拍著胸脯,精神头十足,带著点恋爱滋润的甜蜜。
他和张婷的关係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过年就能谈婚论嫁了。
林晓也接口:“仙降镇的点也稳当,就是衣服总断货。”
大家端著热腾腾、漂著油和翠绿葱的肉汤碗,就站在风口上,一边喝汤暖身,一边兴奋地聊著生意经,规划著名来年的蓝图。
工人们大口吞咽著香喷喷的带皮五肉,就著滚烫浓郁的肉汤,啃著白面馒头。
几个半大孩子穿梭其中,手里捏著大人省下来的肉块跑开去炫耀,留下阵阵欢笑。
陈父穿梭在桌间,给老兄弟们夹肉添汤,爽朗的笑声格外响亮。
陈母则和林雨溪一起,在靠屋的乾净角落,用勺子小心地刮著燉得烂软的猪肉,一点点餵给眼巴巴的小团团。
林雨溪看著这其乐融融的场面,看著公婆舒展的眉头,看著丈夫与伙伴们意气风发地谈论末来。
再低头看看吃得满嘴油、眼睛弯成月牙儿的儿子,心口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涨满。
杀猪饭一直热闹到下午方歇。
工人们心满意足地带著分到的猪肉、厂里发的年礼,喜气洋洋地各自归家准备过年。
喧囂的工厂和食堂大院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忙碌了半天的伙房人员还在清理。
陈光明的堂屋里,却依旧灯火通明。
巨大的八仙桌上,堆满了林雨溪带来的、以及供销点负责人带回来的厚厚的帐本。
製衣厂、製衣小作坊、瑞安县城衣服店、仙降镇百货点、平阳万全镇光明小百货、农副產品回收站、运输队、乃至最新开始运转且势头最猛的塑编合作社的各项年度收支匯总。
算盘珠的噼啪声不绝於耳,林雨溪神情专注,旁边还坐著她带出来的两位得力女会计,三人飞快地核对、记录著。
陈光明、大姨父、耗子、林晓、余三哥、刘旺几人围坐一旁,匯报具体情况,也等著最终的分红数字。
这是每年最关键的收尾工作。
陈光明虽放手让骨干负责各地供销点,但核心帐目和最终利润分配权从不旁落。
林雨溪则用她女性的细致和过硬的计算能力,成为了陈光明身后最坚实的后盾和財务总管。
灯火映著她的侧脸,偶尔蹙眉思索,偶尔因一个亮眼的数字而眉梢舒展。
时间滴答流逝。
屋外夜色渐浓,小团团早已在里屋睡著,发出均匀的鼾声。
“盘清了!”
林雨溪长舒一口气,脸上带著释然和难以抑制的喜悦,將最后一份匯总表推到陈光明面前,2
光明,你看。”
陈光明拿起报表,目光扫过那一个个由林雨溪娟秀笔跡写下的数字。
儘管有新建平阳供销点的大笔投入、有筹备龙港供销总站的前期消耗,但整体利润依然远超年初预期。
特別是塑编袋带来的现金流,极大地支撑了他的扩张版图。
厂房扩建的费用、买地的钱,在这些收益面前,都成了值得的投资。
“好!大家今年都辛苦了!”陈光明笑道,他把各自的分红给大家看。
“轰天,这么多!”
陈父忍不住惊呼。
林晓和余三哥脸上更是笑开了。
这笔分红到手,意味著他们能拿到的钱,放在去年,简直想都不敢想。
“光明——”林晓激动得声音有些发颤,“这——这也太多了。“
陈光明摆摆手,笑道:“不多,这是大家应得的。”
“没有你们在前面衝锋陷阵,把点给我牢牢守住,把货卖出去,把帐管好,我一个人再能蹦躂也没用。”
“今年我们步迈得很,险也担了,好在家都爭,结果很漂亮。”
“这笔分红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跟著我陈光明干,只要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好日子、多多的钱,都不会少。“
他顿了顿,“另外,每个供销点单独再出一笔,按人头、贡献比例,给你们各自点的骨干、员工分下去,务必让所有人都过个肥年。“
“溪,这块你跟几位负责人一起敲定分配案。”
眾人只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不仅是大把的金钱回报,更是陈光明的信任和对自己工作价值的最高肯定。
“保证让跟著咱乾的兄弟们都乐呵!”余三哥笑著说。
“放心,仙降镇那边,一个都亏不了!”林晓拍胸脯。
大姨父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目光定格在陈光明脸上,满是欣慰与感慨:“光明,你做事,大气,乡亲们跟定你了。“
接下来的时间,气氛更加热烈。
林雨溪和几位负责人开始討论具体分配细节,陈光明则单独与大姨父再次细化年后运输调度和供销网络的构建。
堂屋的灯火一直亮到深夜。
腊月二十六起,陆续有各供销点的骨干和工人代表返回村子。
林雨溪变得更加忙碌。
陈家的小院成了临时的分拣中心和中转站。
除了帐面上的分红,实物年礼的发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光明牌的新款袄、从不同供销点调回的特色鱼肉製品、印著光明合作社字样的结实塑编袋。
以及特意採购的一些烟茶酒,被林雨溪指挥著,按照各家不同的贡献和路途远近,搭配组合,一份份码放好。
“老板娘,您太客气了,给我们这么多!”
一位刚领到丰厚年货的中年女工,看著筐里满满当当的东西,眼睛湿润。
她那沉甸甸的袄,是为她远嫁的女儿准备的。
那几包鱼乾,能让过年添几个好菜,崭新的塑编袋,走亲戚倍有面子。
“该得的,大姐,这一年,你手上可没少做衣服。”
林雨溪温柔地笑著,替她整了整装袋的口,“回家好好歇几天,陪陪孩子,年后再来。”
“哎!哎!一定来!”
女工连连点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陈光明望著那些离去的、满载年货的背影。
他想到那些还在山坳里、在邻乡、甚至仙降那边投奔来的工人,又对林雨溪说:“给三泉叔那边,再多备一份。“
“还有大姨父山坳老家带下来的人,年礼也都厚两成,人家背井离乡跟著咱们干,不能亏待。”
“嗯,都记著呢。”林雨溪应道。
除了本村的,还有分量更重的年礼被精心打包,陈光明要亲自去送。
梅龙溪那边的洪师傅、蔡师伯、乡里的曹主任、镇上的汪师兄、张有財,还有菜头哥家里等。
那些关係户及核心客户也都要维持。
每一份送出的年礼,都不仅是人情往来。
转眼间到了年三十。
陈家新修的堂屋格外宽敞明亮,打扫得一尘不染。
早早贴上了大红的福字和春联。
陈光明和大哥亲自掌勺,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灶房里蒸汽繚绕,燉肉的香气、炸鱼的焦香、蒸米粿的甜糯香交织在一起,浓郁得化不开。
林雨溪、陈母和陈大嫂在堂屋张罗著摆放碗筷、果盘。
瓜子、生、桂圆、红枣、印著红点的米糕,將几个大盘子装得满满当当。
穿著簇新红袄、虎头鞋的小团团和大哥家的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
一会儿摸摸桌上的果,一会儿又好奇地去看爷爷炒菜,小脸蛋红扑扑的,像是年画里蹦出来的福娃娃。
堂屋里逐渐热闹起来。
电视机早早打开,虽然信號有些不稳,绿绿的画面和热闹的声响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村里渐渐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陈父將最后一道红烧大鲤鱼端上桌,热气腾腾,预示著年年有余。
一家人正式落座。
虽然现在家里都是陈光明说了算,但陈父还是大家长。
“来来来,除旧迎新!”
一家人吃著,聊著,温馨的氛围驱散了屋外冬夜的寒意。
又是新的一年。
休息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年关喜庆的气息尚未散尽,光明製衣厂前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轰鸣的柴油机声率先撕破了假日的寧静,这是陈光明的运输队要出车了。
余平两兄弟穿著崭新的工装袄,正带著几个年轻小伙,手脚麻利地往两台拖拉机的掛斗上装货。
成捆用崭新塑编袋綑扎好的光明牌新款春装、以及少量年前积压的高档袄,整整齐齐地码放著。
货物不算满,但这是新年的第一次外运。
陈光明裹著一件半旧的军大衣,站在车旁。
他手里拿著一张折起来的纸条,上面是商量后定下的第一趟路线和供货点顺序。
仙降镇百货点急需补货,尤其是那几款在灯会上展示过的春装。
其次是高楼镇供销点,林晓前天让人传信,说年后的集市人山人海,货架子都空了一小半。
最后才是绕道瑞安县城,给耗子那边送些最新的样品。
“放心,老板!”余平接过纸条,用力拍了拍胸口,“路都跑熟了,闭著眼睛也开得到!”
陈光明听了又提醒了一遍。
原本运输队都是陈父管著的。
但陈父年龄毕竟大了,运输队却跑的越来越远。
陈光明就打算让余平来负责运输队的业务,为以后跑长途做准备。
余平已经跳上了驾驶座,检查著油表和水箱:“光明哥,你就放心好了。
陈光明点点头,目光扫过几张年轻而充满干劲的脸。
这些都是跟著他跑了大半年的老队员了,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沉稳可靠,他都看在眼里。
“路上,安全第,到了地,卸了货就抓紧回,別耽搁太久。”
“明白!”小伙子们异口同声。
隨著柴油机的怒吼陡然拔高,拖拉机掛一档,突突突地驶出厂区大门。
送走运输队,陈光明转身回到製衣厂。
车间里已然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噠噠噠噠噠—
比年前更为密集、更为急切的缝纫机声匯聚成一片。
巨大的窗户透进明亮的光线,照在女工们专注而灵巧的双手上。
指尖翻飞,布匹流转,一件件样式新颖、质量过硬的春装渐渐成形。
经过大年初一短暂的休整,这些以附近村镇大姑娘、小媳妇为主的工人,几乎全都准时回来了。
“光明老板早!”
“老板新年好!”
看到他进来,工人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脸上洋溢著喜悦和期盼。
“大家新年好!辛苦了!”
陈光明笑著回应,目光扫过一排排机器和忙碌的身影。
车间主任刘婶子快步走过来,匯报著情况:“光明,九成的人都回来了,没来的那几个也託了人带话,最多初十就到岗。”
“昨天我和林会计带人把机器都检查保养了一遍,今早一开张,手都热起来了。”
陈光明笑著点头,说了一句辛苦了。
车间另一头,林雨溪正在和两位女会计核对原材料库存单。
她穿著一件样式简洁的暗红色袄,显得乾净利落。
年前堆积如山的布料小山被整齐分割,旁边空地上堆著几匹刚从瑞安布行调来的新款轻薄料子。
“雨溪。”陈光明走过去,“材料够这几天用吗?”
林雨溪放下帐本,“放心吧,年前的那批大单,初八左右就能到一批。“
“我和娘算过了,眼下库里的,连同刚拉来的这些,用到初十没问题,帐上那笔布料採购款预留的还够。“
“好。”陈光明点头。
將这些交给媳妇,他放心的很。
他走向缝纫区,检查了一下新安装几天的吊掛系统。
这是年前让人做出来的,能稍微节省一点衣服部件在不同工位流转的时间。
一个年轻姑娘正小心翼翼將缝好的衣袖掛上去,看到陈光明,有些紧张。
“別急,慢慢来,”陈光明语气温和,“这套傢伙刚用,多熟悉熟悉,习惯就好了,熟能生巧。”
他又看了看角落里新增的两排缝纫机。
那是从隔壁乡沈立辉那边协调过来的熟手。
此刻,这些新招入或临时转来的工人正由老师傅带著,专攻简单的工序。
这段时间,他又陆陆续续的购买了一些新旧不一的缝纫机,慢慢將空著的厂房填起来。
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
现在已经不止是三家村周围村子,甚至连镇上都有人过来应聘。
新旧融合,產量肉眼可见地提升。
接下来的日子,陈家的小院成了最忙碌的枢纽。
初八、初九,是各供销点掌柜和骨干核心返回的日子。
挑货郎们也都开始陆续出发了。
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人负责,陈光明就没有出去,在家里忙著事儿。
他的任务也不少。
主要就是要进行產能的扩充。
乡里面还专门让他去旁听会议,这也关係到乡里下一步发展。
现在乡里就数陈光明的產业做的最好,乡里也打算从陈光明这里入手,进行乡里的建设。
就像是年前说好的划块地卖给他建塑编厂。
还有之前就说好的,联合经营和代工模式,也要推广开来。
对於陈光明来说,乡里的支持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能把现有的產业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