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1978从长影厂开始 > 第135章 不一样的观点
  第135章 不一样的观点
  这一次的研討会,是完全不同的。
  主要是在会上,不会出现任何批评的声音。虽然这样的潜规则便宜了李子成,毕竟有那么多的大佬给他背书。
  但大家都明白,这次的研討会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根本目的,是要为改开做势,从文学思想领域为改开寻找法理依据,
  几十年后的人自然都看到了改开的成果,也见证了一个腾飞起来的中国。但在这个时代,改开的信念可没有那么充足。
  还有许多人没有从旧思想中走出来,也有许多人对新鲜事物存在怀疑。
  毕竟那可是坚守了许久的东西,说改变就改变,会让人接受不了的。
  尤其是改开之下,需要靠近西方社会,更让许多人本能地牴触。
  从前的宣传里,西方国家几乎和魔鬼划等號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人人深谱。
  这也是为什么改开之后,中间经歷了长时间的反反覆覆。
  一会儿高潮,一会儿低谷,有许多人今日是爭相宣传的先锋,再过不久甚至变成了阶下囚。
  只能说,时代的大潮下,人的命运也变得很奇妙。
  原本的歷史中,这一个时期的文学是不太能指望的。
  文学作品能对过去进行批判,否决其法理性,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相比起发展的趋势,文学界的认识是明显落后的。
  后世许多人都因此而批判中国的文科专业,觉得一无是处,严重拖了国家的后腿。
  其实这其中也有时代的因素影响在里面。
  要知道在特殊时期,文科领域是遭遇破坏最大的,属於绝对的元气大伤。
  这种伤害想要弥补,必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国家也看得到这一点,显得远比普通民眾更有耐心。迟早有一天,文科领域会追上国家发展步伐的。
  李子成和他的《伐木人》的出现,无意中给国家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推力,於是就被推了出来。
  其实说起改革文学,最为人所熟知的,肯定是《乔厂长上任记》。
  但《乔厂长上任记》的內容过於单一,虽然讲述了一些现实问题,却没有从精神领域对改革进行扩展。
  当下的中国,与基本的改革方法相比,推动改革思想的宣传和认可,显然更加重要。
  而这,就是《伐木人》的意义。
  《伐木人》通篇没有提到改革的事,但字里行间所宣扬的精神,无不暗合当下的现实。
  在张光年之后,秦照阳大谈特谈文中的精神属性,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书中的许氏父子,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结局。李子成小同志,你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否存在这样的对比?”
  諶蓉没有发表观点,反而问起了李子成。
  她的问题,让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作者身上,
  被那么多大佬盯著,李小琳、公沐等人为李子成捏把汗的时候,他却很是淡然。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老电影,叫《大浪淘沙》。讲述的是大革命时期,面对著反动派的气焰日盛和血腥屠杀,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分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人立场坚定,坚持革命;有人信心动摇,选择了逃避;有人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
  成长为了坚定的战土;有人在威逼利诱面前,做了可耻的叛徒;有的人不被理解,但却始终坚持信念;还有的人左右摇摆,难以扶择。
  虽然如今的形势远不如大革命时期那么的残酷和艰难,但我要说的是,任何变革之下,都会催生出不同的选择。
  这其中有的好选择,自然也有坏的选择。
  但我们需要明確的是,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沿著什么样的方向前进?
  只有明確了这些,那么在前进在的道路上即使出现任何波折,我们也不会动摇,始终坚定地走下去。”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
  一开始,大家都不觉得李子成一个小年轻能说出什么振聋发的话来。但是这一番话,甚至让在座的人也不禁为之茅塞顿开。
  其实对於上边很重视《伐木人》这件事,即便是坐在会议室里,还有许多人很是不解。
  毕竟这篇文章通体看下来,没看出来和改革有什么联繫嘛。逼的大家不得不绞尽脑汁,努力往上面凑。
  也就是在座的这些人都认可改革,否则的话说不定有人都要发作了。
  但李子成提供的角度,让许多不解的人也通透了。
  特殊时期结束后,事实上在思想领域確实很混乱。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扭转过来,其中还经歷了两年的僵持。
  最终还是老人家一举定乾坤,改开才成为基本国策。
  但是在现实里,有许景由这样的人吗?
  不但有,还很多。
  各种想尽办法想要出国的人,身上都有许景由的影子。
  甚至一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好的舆论,让人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是圆,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哪怕就是留下坚守的人,在面对发达的国外时也难免气短。
  试问这样的思想之下,改开还会那么容易吗?
  也许,这就是《伐木人》存在的意义。
  巴老作为李子成的领路人,这个时候自然要把话题引导好。
  “那你觉得,许灵均这样的人可以实现他的理想吗?麵包会有吗?牛奶会有吗?”
  这是书中引起爭议的一个地方。
  作品面世之后,颇有一些言论对许灵均的这番话之以鼻。
  话里话外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悲观思想作票,或出於自卑心理,或出於其他的目的。
  巴老的想法,就是要通过本次的研討会,解决掉这个疑难的点。
  他已经想好了,如果李子成回答不上来,他就要亲自出手了。
  可为了今天的研討会,李子成做了充足的准备。
  別人没指望他能有什么表现,但他自己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哪怕他从未想过要在文学界走的多远,但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没有人嫌弃自己的成就太多不是嘛。
  他从包里拿出稿子,通过这样的动作表现自己的郑重,也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个年轻人还真有想法?
  “我始终坚信,麵包一定会有的,牛奶也一定会有的。”
  这是引言,不需要別人提问,他就继续下去了。
  “因为我们的国家足够贫穷,也足够落后。”
  嗯?
  在座的人都傻眼了。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贫穷和落后不是坏事嘛?
  怎么听他的意思,贫穷和落后还成为美事了?
  李子成微微一笑,对自己的铺垫很满意。
  “事物之间是可以进行转换的,也是对立统一的。贫穷和落后固然是一个国家的困境,但也为一个国家的腾飞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疑问就是,改开能成功吗?西方国家会帮助我们吗?我们在国际经济当中处於劣势地方,这个差距该如何弥补?”
  他顿了顿,甚至还喝了一口茶水。
  嗯,为了今天的会议,准备的是好茶。
  不是高沫。
  只是看他喝茶的动作跟老干部似的,不少人都满头黑线。
  你倒是说啊,停在这里,是在起点学过断章吗?
  好在李子成比较有良心,迅速继续了下去。
  “正因为我们贫穷和落后,所以我们的改开就一定会成功。西方国家不管是自愿的,
  还是出於其他的想法,都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帮助我们。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当一个地区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將会產生巨大的財富。这个財富总量,將会吸引著国际资本敢於无视任何阻碍而投身其中。而这,就是我们改开一定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个理论,也是李子成在前世完整经歷了几十年的磨礪后,才慢慢想通的。
  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政策,给了他巨大的启发。
  眾所周知,西方国家的崛起,在工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其实少不了的就是掠夺和殖民。
  从全世界各地抢夺了大量的財富以供养自身,这才造就了西方国家的强大。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却出现了不通过战爭和掠夺而富裕起来的地方。
  比如日本的重建,比如韩国的汉江奇蹟,比如亚洲四小龙,也比如中国。
  这些没有通过战爭和掠夺崛起的地区,显然表明了国家的富强和发展,是存在其他路径的。
  这些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徵,那就是从发达国家承接了大量的產业,从而促使了自身的发展。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
  吸引外资,其实也是一种產业转移的表现。
  那么问题来了?
  发达国家为何要將產业转移到这些地方呢?
  发达国家在做善事吗?
  是为了腾空旧有的產业,为新產业提供空间吗?
  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经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李子成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究其根本,就是他刚才说的那番话。
  一个国家和地区,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的过程中,才是能够產生最大財富的时候。
  而这,才是发达国家转移產业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取財富。
  只不过这种產业的转移,必然会帮助落后国家崛起而已。
  在这里,李子成提出这个观点,也是为了帮助国家坚定信心,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从而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