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原著作者
“现在前方如何了?”
剧组过来虽然是考察的,但也很关心战爭的进展。
“大军撤回来后,猴子一直不甘心,如今各条线上都在打著呢。虽然猴子的进攻能力一般般,不过即使在前线后方有时也不是很安全。”
郭保昌介绍了情况。
“都是一些小分队渗透,不会造成太大危害。”
李子成了解过这场战爭的情况,所以並不是很在意。
他找上刘中梁,问道:“刘干事,我们想要先去看望一下受伤的指战员们,顺便做个採访,还请你来安排。”
听到他的打算,刘中梁有些。
“如今伤员都在崇左,但那边距离前线太近了,万一——
崇左到边界的凭祥仅仅七十多公里,已经在战爭的波及范围內。
剧组都是些普通人,万一在那边受到点伤害,他们都不好交代。
“指战员们不畏牺牲,勇敢在和敌人作战。我们只不过拍电影,又不上第一线,如果连这个都不敢,怎么对得起国家的嘱託?”
李庚突然开口,神情无比严肃,態度十分坚决。
这一刻的他,和平时总是笑呵呵、大咧咧的样子完全不同。
李子成愣愣看著,突然明白了为何大家闺秀出身的老妈,会看上这个似乎不著调的老爸了?
原来真男人,始终都硬在骨子里。
“我爸说的没错。这一次为了拍好电影,我们必须获取到第一手的资料。再没有什么,比指战员们的亲口讲述更加真实感人。”
眼见他俩態度坚决,刘中梁也没有办法。
“那好吧,我这就安排。不过你们一定记著,千万要听从指挥。”
等刘中梁走了后,郭保昌和韦必达说了两句后,笑道:“你们从京城远道而来,对这里都不了解。我和你们一起去,到时候不管是採访还是採风,我来做嚮导。”
李庚和李子成都没有推辞。
在这种环境里,確实需要当地的人引领才行。
而且他们是要拍电影的,更需要一个懂行的人带著,才能快速找到合格的地方。
眾人在广西厂的招待所休息了一天,因为马上就要去崇左,所以广西厂这边也没有安排酒席。
不过晚饭还是很丰盛的,也很有当地特色。
李子成极力推荐了螺螄粉,吃的陈凯戈等人差点工伤。
第二天一早,一行人坐上了刘中梁安排的车,离开南寧,直奔崇左。
果然如同刘中梁说的那样,越靠近边境,气氛就越紧张。
半路上就能看到的武装人员在巡逻。
有军队的,也有民兵。
在这方面,已经编织成了一张严密的大网,儘量压缩猴子渗透人员的空间。
这段时日,双方就在这些地方反覆交锋,打的十分惨烈。
不过猴子的游击战虽然玩的很溜,却不要忘了,他们的游击战是谁教的?
师傅面前耍大刀,必然碰的头破血流。
陈凯戈、田状状等人缩在车里,眼晴紧张地看著外面,总怕出事。
唯独李子成很安逸,甚至还闭目养神,完全不当回事。
想不到吧?
哥穿越的,活了两条命了。
没別的,就是胆子大。
不过要说危险,其实半路上最危险。
等进了崇左的市区,这里是猴子没法渗透进来的地方,是绝对安全的。
即便如此,他们进城的时候,还是接受了严格的检查。荷枪实弹的哨兵,平添了几分肃杀。
这次南行,剧组的时间是很紧张的。所以进城之后,大家也不耽搁,直奔部队医院。
等到了医院,除了李子成,所有的人脸色都变了。
因为新闻报导当中,一直都是好消息,所以大家的认知上都觉得事態没那么严重。
但是到了医院,到处都是伤兵,到处都是鲜血,终於让大家认识到了战爭的残酷。
不过李子成在这里发现个不一样的人。
“同志,你好。你这是在採访吗?”
医院的一角,有两个人正在谈话。
一个人文质彬彬的,戴著眼镜,手里拿著本子和笔,一边说话一边记录什么。
坐在对面的是一名士兵,浑身上下都裹著绷带,样子比较虚弱,但是眼晴里神光炯炯。
没想到这里还有別的採访者,任由其他人自去忙碌,李子成便凑了过去。
看到是个年轻人,还没有穿军装,戴眼镜的男人伸出手的同时,疑惑地道:“同志,
你看起来有些面熟啊。”
李子成自我介绍。
“我叫李子成,到这边来收集素材的。同志,你是记者吗?”
那人“哎呀”一声,面露惊喜。
“你是《伐木人》和《闯关东》的作者李子成?真是没有想到,居然在这里遇见了你。”
李子成现在已经习惯了到处都能遇到自己的书迷。
“您是—”
眼镜男子很是热情。
“我叫李存保,济南军区歌舞团的编导,来这边体验生活。”
居然碰到了原著作者!
李子成难免心里一虚,隨即才想到《高山下的环》距离面世还挺远呢。
那就不算抄袭。
“真是巧了,我们来这边也是一样的目的。不过我们不是为了完成文学作品,而是要拍电影。”
李存保还未如何,那个战士倒是激动坏了。
“李作家,是要把我们的故事拍成电影吗?”
眼见他挣扎看要站起来,李子成赶忙扶住。
“別激动,別激动。”
小心翼翼地扶著他重新坐好,李子成笑道:“你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没有你们,
就没有祖国的安寧。你们的事跡,理应被更多的人看到。”
年轻的战士听到他的说辞,登时眼眶一红,泪水就要落下。
“请祖国人民放心,我们一定战斗到底,绝不让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得遥。”
哪怕他已经伤痕累累,即使坐著也摇摇欲坠,但身上自有一股钢铁长城般的霸气,就是那么的令人信任。
多么可爱的战士啊!
而像这样的人,此时在南疆数不胜数。
从这些人的身上,能够挖掘到的素材足以罗列成一本史书。
一部电影,根本无法完全展现他们的风采。
果然,李存保的话证明了他的猜测。
“李作家,肖佳喜同志的故事,请一定要放到你们的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