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86章 李隆基的转变(求订阅)
  第86章 李隆基的转变(求订阅)
  至德元年,七月十五。
  李亨在灵武郡登基继位的三天之后。
  李隆基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太上皇,他在逃亡路上发布詔书,大肆分封诸位皇子担任各道节度大使,共同討伐安禄山。
  以太子李亨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大使。
  以永王李充任江陵大都督,统领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大使。
  以盛王李琦充任广陵郡大都督,统领江南东道、淮南、河南节度大使。
  以丰王李珙充任武威大都督,统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节度大使。
  其中盛王李琦和丰王李珙都是遥领並不出阁,只有永王李亲自赴任,而这为后来的永王之乱理下伏笔,搞得李白从一介闻名天下的大诗人变成大反贼。
  值得一提,大唐朝廷的节度大使从来不会委任给臣子,一般都是由亲王在京遥领,所谓的节度使都是节度副大使。
  例如郭子仪名义上作为朔方节度使,可他实际上应该称为“朔方节度副大使”,故而需要大唐朝廷赐予旌节。
  由於李隆基仓皇逃离长安,所以天下臣民都不知道他跑到哪里。
  直到这份詔书发布以后,天下臣民这才知道李隆基身在何处。
  然而一个令人尷尬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儿子不待传位而自行登基,遥尊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以皇帝自居號令天下,加封儿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隆基在入蜀路上已经先后任命崔圆、房琯、崔涣三人为宰相,大肆启用河北汉人分化安禄山的势力,重用五姓七望的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最主要的是,李隆基亲自为河北汉人解开束缚在身上的铁链锁。
  他终於破天荒允许河北汉人出任节度使,以崔圆为剑南节度使兼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睿宗皇帝在景云二年设立节度使开始算起,时隔四十五年的光阴岁月,大唐朝廷第一次委任河北汉人为节度使,奈何这已经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大唐皇帝只有在大厦將倾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河北汉人,所做一切也仅仅只是为了分化瓦解而已,毕竟这是地缘所带来的政治对立,无论谁做皇帝都不会轻易改变。
  李隆基经歷马鬼驛兵变以后,他开始对大唐朝廷进行重组,基本恢復到那个开元天子的状態,並且已经做好收拾旧山河的充分准备。
  奈何老天爷不会给他表现机会,这要怪就怪李隆基造的孽实在太多,就连儿子李亨都是信不过他。
  李隆基刚刚抵达蜀郡成都后不久,他就接到太子李亨在灵武郡登基继位的消息,而他再也不是大唐皇帝,而是变成太上皇。
  所幸李隆基已经恢復到那个开元天子的英明状態,他一瞬间就在思想上完成自我说服,心態上完成从皇帝到太上皇的角色转换。
  李隆基的华丽转变真可谓是神来一笔,这般乾脆利落確实是个非常完美的谢幕姿態。
  相比某些死到临头还抱著权力不撒手的皇帝而言强多了,这也难怪他曾经能造就开元盛世。
  儘管李隆基在天宝年间犯下大量过错,最终导致安禄山起兵造反。
  可当他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仍然能从他身上看到那个开元天子的英明。
  只有那个开元天子才有资格称为“圣人”。
  圣人需要具备两种素质。
  其一,拿得起。
  其二,放得下。
  李隆基以皇帝身份发布最后一道詔书,他命令韦见素、房琯、崔涣三位宰相携带传国玉璽和传位詔书,前往灵武郡正式册封李亨,完全把国家大权转移到儿子手上,仅仅只保留著军国大事的知情权。
  最主要的是,李隆基还承诺收復长安后,那他就要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太上皇,不再过问任何政务,由此可见他確实恢復到那个开元天子的思想状態。
  这种思想状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瘦吾身以肥天下。
  开元年间,李隆基曾经委任韩休为宰相,可他每天都在直言进諫,搞得李隆基日渐憔悴,就连高力士都快看不过去,询问为何不把韩休贬謫到外地。
  对此李隆基跟高力士解释道:“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寢不安;韩休常力爭,既退,吾寢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开元时期的李隆基,那他文治方面完全比得上太宗皇帝李世民,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在天宝年间竟会变成昏君。
  倘若李隆基在开元末年病逝身亡或者禪让退位,那他名声肯定会好到不得了,奈何他活得实在太长,直接把大唐盛世都给葬送掉。
  唐玄宗这个庙號就是对李隆基非常准確而含蓄的盖棺定论。
  世人只用十二个字对他做出评价。
  启明星也,先明后暗,玄之又玄。
  这十二个字完全概括李隆基的一辈子,他曾经造就开元盛世,任用贤臣良相治理国家。
  可又偏偏是他引起安史之乱,害得大唐盛世从此一去而不復返,这场灾难甚至影响到今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走向。
  如果开元盛世算是李隆基的功劳。
  那么安史之乱就是李隆基的罪过。
  不可能功劳是你皇帝的,罪过全他妈都是臣子的,天底下没有这回事。
  功就是功。
  过就是过。
  这是两码子的事。
  当然李隆基到死也不会想到后代子孙一个比一个还要拉跨,撑破天只有宪宗皇帝李纯能够抑制藩镇恢復权威,其余皇帝也就比周天子好点而已。
  李亨在灵武郡登基继位后不久。
  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五万精兵来到灵武郡勤王救驾,李亨魔下军队立刻变得兵强马壮,文武官员人心顿时大为振奋,抗击叛军的意志也是越发坚定。
  隨著各方勤王之师陆续抵达灵武郡,李亨实力稳步增强,他还委任郭子仪为武部尚书和灵武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和北京留守,两人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
  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李亨需要寻找谋士来给自己定策,而他要找的人就是李泌。
  李泌早年曾经授予翰林待詔之职,他在东宫辅佐太子李亨,两人因此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李泌遭到杨国忠驱逐出京,於是他跑到嵩山隱居修道。
  面对李亨派人前来邀请,李泌自然不愿意置身事外,他跟隨朝廷使者来到灵武郡覲见。
  本来李亨想要任命李泌为宰相,可他本人却是坚决推辞。
  李亨无奈赐予李泌三品紫袍,任命他为侍谋军国,充任元帅府的行军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