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48章 敬仰归敬仰,害怕也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敬仰归敬仰,害怕也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当朱元璋宣布他们兄弟几个的分封就藩事宜,並安排他们去凤阳老家种地时,儘管他们心中百般不情愿,却没有一个人敢表现出不满。
  他们规规矩矩地躬身领命,然后老老实实地走出了奉天殿。
  看著奉天殿外晴朗、湛蓝的天空,几兄弟苦笑著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得!
  大家都一样怂,谁也別笑话谁,认命吧!
  这几位刚刚得到封地,在普通人看来应该兴高采烈的皇子、王爷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朝后宫走去。
  他们打算趁这个机会去见见自己的母后。
  只有朱棣犹豫了片刻后,转身朝东宫走去。
  他打算去见见大哥。
  有些事情,倒是可以和大哥聊聊。
  果然,到了东宫后,看到朱棣那垂头丧气的样子,朱標挥手让其他人离开,勉强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一笑。
  “怎么,觉得要去北平了,心里不舒服?”
  朱棣一听这话就明白,自家这位大哥果然知道这件事。
  好在他虽然心里有些不爽,但从未怨恨过朱元璋和朱標,这里也没外人,索性摊开手坦白道。
  “大哥,我確实有些不舒服!”
  “这要是去了北平,想回来一趟,不仅得提前请旨,就算快马加鞭、日夜不停,最少也要五天才能赶回来。”
  “我长这么大,还没离家这么远过呢!”
  朱棣对这位大哥,是真的没什么好隱瞒的。
  毕竟,朱標作为老朱家的长子、大哥,对一眾兄弟真是没话说,从小就护著、教著。
  甚至有好几次,朱元璋因儿子的事情大动肝火,准备严加惩处时,都是朱標出面劝阻。
  正因如此种种,老朱家这些兄弟对朱標可谓是心服口服、毫无异议。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朱棣会如此坦然地在朱標面前直言不讳。
  朱標面带微笑,看著自家这位排行老四的弟弟,笑道:
  “你啊,怎么还和小时候一样?明明是个嚮往军旅、立志封狼居胥的男子汉,怎么总惦记著家里这些琐事?”
  朱棣略显不满地瞪了朱標一眼,显然对这样的评价感到不快。
  “大哥,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惦记家里怎么了?”
  “我喜欢军旅之事,那是因为它;”
  “我惦记家里,是因为家里好啊!”
  朱標看著朱棣那一脸委屈的样子,再次笑著摇了摇头。
  他这才想起,自家这位看似莽撞的老四,其实是眾兄弟中最重视亲情和家庭的一个人。
  如今即將分封出去,有这种想法似乎也不足为奇。
  不过,朱標深知老四的心志坚定,因此並未多劝,反而提起了另一件事。
  “老四,父皇嘱咐你种土豆的事,你可千万別轻视了。”
  “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这可是胡惟庸胡公献上的仙粮,一亩地能產三十石!”
  “所以,若能在大明各地推广此物,那大明將再无之忧!”
  朱棣听到这產量,整个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什么?大哥,这是真的吗?”
  “三十石??”
  “你该不是在骗我吧!”
  朱標看著惊讶得有些语无伦次的弟弟,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惊讶也正常!”
  “当初父皇和我得知这消息时,也是惊得差点站不稳。”
  “不过,胡公既然献上此物,自然不会编造这种一戳即破的谎言。”
  “所以,你若想將来有所作为,那就好好把此事办妥。”
  “等到此物推广到你封地后,你那燕地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就无忧了!”
  “所以,趁著你还没动身,最好赶紧去胡公府上好好请教一番!”
  朱棣一听,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若朱標所言非虚,那他確实有必要亲自走一趟!
  他自幼便晓得,皇位归属长兄。
  深知自己无权相爭,亦无计可施,便將全部心思放在了建功立业、拓展疆土上。
  而作为统军之將,谁不关心粮草后勤?
  如今闻得这般奇物的讯息,朱棣几乎喜不自胜。
  他匆匆应下朱標后,提起父皇所赐的那袋土豆,毫不犹豫地奔出府门。
  他得好好准备一番,然后前往拜师!
  三日后,一切准备就绪的朱棣终於等到官员休沐的消息。
  穿戴整齐的他一大早就赶往胡惟庸的府邸。
  当胡义前来稟报时,胡惟庸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
  朱棣怎么会突然造访?
  两人之前可是毫无交集啊!
  不过,既然人已到来,又身为皇子、藩王,自然不能拒之门外。
  而且,他还得亲自前去迎接。
  他刚走到门口,便见到身著藩王袞龙袍的朱棣傲然而立,英姿勃发。
  此时的朱棣正值年少,虽然面容仍显稚嫩,但自幼锻链出的强健体魄,加上常年混跡军营培养出的铁血气质,让他在胡惟庸眼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臣胡惟庸拜见燕王殿下!”
  胡惟庸依礼向朱棣行礼,但朱棣却嚇了一跳,连忙回礼道:“小王拜见胡公,小王受大哥指点,今日特来向胡公討教!”
  胡惟庸一听这话,顿时愣住了。
  討教?难道你也是个之人?
  (本章完)
  ------------
  胡府大门口显然不是谈话之处。
  因此,儘管胡惟庸满腹疑团,最终还是將朱棣请进了府中。
  两人来到正堂,分別落座,待胡义亲自奉上茶水並带著下人退下后,朱棣方才坦然道:“胡公,小王此次前来,確有一事相求。”
  “父皇命我们將就藩的兄弟先到凤阳老家种上一季土豆。”
  “小王从大哥处得知,此等仙粮乃是胡公所献,因此特来向胡公请教,这土豆究竟该如何种植!”
  听闻朱棣將事情解释清楚后,胡惟庸终於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老天爷,差点没把我嚇个半死。
  我还以为这傢伙跑来跟我套近乎,是另有所图呢。
  这次真是差点让胡惟庸当场魂飞魄散!
  毕竟这位燕王殿下可是有“前科”的。
  在那场名为“奉天靖难”、实则为起兵的行动中,大明上下,打著建文帝臣子旗號背后帮朱棣的人实在太多了。
  要说这些人都是因为仰慕、崇拜燕王殿下,才义无反顾地投奔他麾下,那简直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
  说白了,都是早就串通好的老关係,只不过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罢了。
  胡惟庸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他最怕朱棣这个还不太成熟的傢伙,兴冲冲地跑上门来,一把拉住自己的手,就要大谈他的“宏图伟业”!
  好在,经过朱棣这么一番解释,胡惟庸发现自己虚惊一场了。
  现在的朱棣,还远不是后来朱標去世、年纪渐长后那个成熟老练的燕王。
  如今的朱棣,不过是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罢了。
  这不,他爹交代他个任务,他大哥在旁边鼓动几句,他便兴致勃勃地跑上门来了。
  朱棣压根没想过,自己身为皇子,跟一位前任丞相接触,在旁人眼里是多么犯忌讳的事儿。
  反正他听大哥这么一说,二话不说就跑来了。
  胡惟庸看著眼前一脸真诚的朱棣,心里又是无奈又是好笑。
  得!
  这位歷史上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现在还是个愣头青呢。
  算了,反正肯定有锦衣卫在暗中盯著,该咋办咋办吧。
  想到这儿,胡惟庸乾脆挥了挥手说道:
  “走吧,燕王,咱们也別在这儿干坐著喝茶了,直接去地里,让你亲眼看看这东西是怎么弄的,你反倒更容易明白!”
  对於这种实打实的教学,朱棣显然更感兴趣,於是便乐呵呵地跟在胡惟庸身后,直奔后院的小园去了。
  这里原本被胡惟庸围起来的小园子,此时並未荒废,只是胡惟庸还没想好种点什么。
  胡惟庸拿出一个自家留种的土豆,开始一步一步详细地向朱棣讲解土豆种植的种种细节。
  看著朱棣二话不说抄起农具开始翻土,接著直接下地学著丈量间距,同时对各种细节追问到底的认真模样,胡惟庸不由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出身农户,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十分得当。
  他始终將百姓放在心头,教导子女要以民为本,明白“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並鼓励他们放下身段,深入民间。
  这种思想深深打动了胡惟庸,让他格外认同。
  在明初这个时代,胡惟庸之所以选择“躺平”,除了性格和系统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对朱元璋的认可。
  朱元璋是歷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他始终与百姓站在一起,对官员持怀疑和鄙视的態度。
  他甚至將自己的儿子赶回凤阳老家,让他实实在在下地劳作。
  这样的皇帝,胡惟庸既不愿也不忍心去折腾。
  如果真有什么想法,胡惟庸也不敢轻易去劳烦朱元璋,毕竟还有大朱在。
  而大朱与他关係不错,到时候躲在背后出出主意,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正是出於这样的考虑,胡惟庸在教导朱棣时格外用心。
  他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鼓励和奖励的,就当是为天下积德,早日让百姓免受苦楚。
  胡惟庸教得认真,朱棣听得专心,时间过得飞快。
  就在胡惟庸觉得自己该教的都教得差不多时,小侄女胡馨月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大伯,大伯,月儿有事请教!”
  看到胡馨月气色明显好转,精神也旺盛了许多,胡惟庸的嘴角忍不住扬起笑容,快步迎了上去,笑著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事儿啊,小月儿?”
  胡馨月虽然看到了朱棣,但胡惟庸没有介绍,她也就不主动与陌生的男子打招呼,直接向胡惟庸问道:“大伯,书上说女子应该、自强,才不枉此生。
  可爹娘却告诉我,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要孝顺父母、公婆,將来为夫家生儿育女就够了。
  这……到底谁说得对呢?”
  胡惟庸听后,嗤笑了一声,道:“你爹娘懂什么!什么叫无才便是德?女子有才而不张扬、不嫉妒,自称无才才是真正的德行!”
  “意思是你明明什么都会,只是平时不爱张扬,故意显得谦虚罢了。”
  “要是真没本事,那才叫愚蠢!”
  “这世上有阴有阳,有男有女,男人固然要扛起门庭,但女子有时也能撑起半边天!”
  “月儿,好好学,等你大了,大伯一定给你找户好人家,让你当家做主,到时候让人瞧瞧,我家月儿多厉害!”
  胡馨月一向最听胡惟庸的话,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笑眯眯地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