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76章 大明的回礼
  稍微给点顏色,他们的反应就不一样了。
  这不正是说明他们心里有鬼吗?
  回味著今天的种种,朱元璋愈发高兴。
  嗯,胡惟庸这办法確实不错。
  既展示了大明的实力,又不留话柄,一切尽在不言中,实在高明!
  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说不定还得再用一次!
  此刻的朱元璋,早已没有了殿上的威严,一副心满意足的模样。
  他捧著碗,斜著眼瞄著下方,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送著饭菜,心里却在盘算著。
  这些使臣中,谁会是第一个识趣站出来的呢?
  不多时,高丽使臣李默修率先坐不住了。
  “尊敬的大明皇帝陛下,高丽使臣李默修代我主向您致意!”
  “嗯,李使臣,有何事?”
  朱元璋虽然心知肚明对方要说什么,但该走的程序还是得走。
  接著,李默修作为高丽使臣,开始了一连串极尽諂媚的恭维。
  最令人无语的是,他竟然又掏出了一封国书。
  他並未交给前来接手的太监宋利,而是自己直接展开念了起来。
  內容极其简单:高丽愿意永久臣服大明,唯大明马首是瞻!
  念完后,他还特意转过身,让一眾使臣和大明朝臣亲眼过目。
  这封墨跡未乾的国书,上面加盖的虽然不是高丽王印,但高丽使臣印、李默修私印,再加上他的亲笔起草和签名……
  这些已经足够表明诚意了。
  说白了,高丽使臣是彻底被嚇怕了,今天所见的一切几乎要把他嚇死。
  当他看到城下那支浩浩荡荡的军队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的军队,高丽拿什么对抗?
  高丽作为大明的邻国,与大明打交道的机会非常多。
  而李默修作为高丽大族子弟,清楚大明在北境的军队若有心,可以直接突进高丽。
  也就是说,大明一直有能力和实力跟高丽打一场灭国之战,只不过大明皇帝没有发话而已。
  如今大明皇帝的种种表现,却在明確告诉他:別跳!跳就死!
  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赶紧拍拍马屁,难道真要等死吗?
  一旁的其他使臣见高丽使臣如此迅速地表態,不仅没有露出半点鄙夷,反而纷纷出声咒骂。
  尤其是东瀛使臣反应最为激烈。
  因为谁都知道,在一眾使臣中,最跳、被大明针对最厉害的就是东瀛和高丽两国。
  如今高丽先服软、臣服了,岂不是意味著东瀛將独自承担大明的压力?
  东瀛使臣小五郎低声咒骂后,毫不迟疑地紧隨高丽使臣的步伐,起身表达忠诚。
  其余国家的使臣纷纷效仿,此时的態度与先前大不相同。
  之前他们虽表面臣服,但心中仍存异念。
  如今却完全不同,他们心服口服,不敢有任何小动作。
  朱元璋放声大笑。
  这才是真正的上国风范,四海之內,蛮夷俯首。
  这些国家就像那些大臣一样,不时需要敲打。
  不过,朱元璋此时也在思考一件事。
  是否该修改那不征之国的祖训?
  眼下看来,这些番邦倒是安分了。
  可他们能安分多久呢?
  將来子孙们若不能动武,岂不麻烦?
  (本章完)
  ------------
  宴席再盛,终有结束之时。
  儘管朱元璋看得心满意足,文臣武將们兴致勃勃,宴会终究还是要散场。
  今日心绪如过山车般起伏的使臣们,终於离场。
  不过,他们此刻还不能休息。
  他们必须赶紧写一份详尽而郑重的奏报,快马加鞭送回祖国。
  今日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的决定,都是头等大事,必须上报!
  最重要的是,他们得劝诫国主,万万不可与大明为敌!
  你们虽在国內,但我们还在明国。
  大明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
  但这规矩也得看心情啊。
  若你们在背后跳得太欢,岂不是我们这些使臣首当其衝?
  所以啊,你们务必老老实实!
  皇宫。
  使臣们和大多数朝臣离去后,胡大老爷慵懒地扭了扭腰,顺便环视宫殿。
  哟!
  有意思啊!
  眼下坐在这的,正是大明真正的统治核心。
  朱元璋、李善长、杨宪、刘伯温、六部尚书……
  可以说,只要这些人共同做出一个决定,大明便会坚定不移地朝著这个方向前进。
  因为这些人,正是当下大明皇帝朱元璋真正行使权力的延伸。
  朱元璋本就性格强势,此刻在座的又都是他的亲信,他自然无需掩饰。
  他毫不避讳地称讚著胡大老爷。
  “惟庸!好一个惟庸啊!”
  “哈哈哈,你这办法果然妙!”
  “咱们这些人里,就属你能想出这样的主意!”
  “哈哈哈,虽然没有一句威胁的话,但字里行间都在传达我大明的態度!”
  “好啊!”
  “看看那些番邦使臣战战兢兢的样子,咱心里真是痛快!”
  胡惟庸听到朱元璋的夸奖,也没有故作谦虚。
  在朝堂上,他或许会谦逊几句,但在这里都是自己人,何必装模作样?
  於是,胡大老爷也爽朗一笑。
  “嘿嘿,臣觉得,咱大明就是要让他们敬畏,而不是让他们惦记!”
  “要是他们没称臣时惦记咱,称臣了还惦记咱大明,那这称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啊,该敲打就得敲打,还得下重手,让他们好好清醒清醒!”
  胡惟庸这番话一出,朱元璋连连点头。
  没错没错!
  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
  说实话,对於他这个出身农户的人来说,他的价值观一直非常朴实,甚至可以说是质朴。
  那就是,做事总得为自家捞点好处。
  他以前总觉得,番邦称臣、纳贡,自己也就挣点面子。
  可如今看来,嗨,什么面子不面子的。
  瞧瞧惟庸这办法,面子里子都有了,多好。
  听著朱元璋与胡惟庸君臣之间的融洽交谈,以及朱元璋毫不掩饰的盛讚,一旁的李善长嫉妒得脸色都有些扭曲了。
  他不得不赶紧低下头,以免自己的表情被其他人看到。
  毕竟,他再怎么心里不舒服,也不能表现在脸上。
  哪怕明面上他们已经翻脸了,可胡惟庸毕竟曾经是他的学生!
  而且,自己这位学生的成就,確实出类拔萃啊!
  胡惟庸之前就是,绝非那种毫无权势的泥塑木雕。
  当时的胡惟庸掌权时,他的威势比如今的李善长还要耀眼。
  如今李善长虽也坐到了同样高位,但他身边的牵制比胡惟庸多了不少。
  而李善长心里最羡慕的,莫过於胡惟庸能顺顺利利从宰辅之位退下,如今更是风光无限。
  瞧吧,胡惟庸的侄女差点成了当朝太子妃,他自己也是恩宠不断,明明不再是,可偏偏在皇宫里反而更加自在。
  就连朱重八有什么事也喜欢找胡惟庸商量,而胡惟庸总能想出各种奇特的解决办法。
  这风头、这恩宠,不比他这位老师更盛?
  此刻宴席上,琢磨胡惟庸的远不止李善长一人。
  刘伯温也半眯著眼,端著酒杯看向胡惟庸。
  他有些看不透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了。
  原本他以为胡惟庸是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情,想全身而退,才离开官场蛰伏保命。
  可没想到胡惟庸后来的种种举动却打破了这种看法。
  平日里低调,有时却又大出风头,这到底是想退隱还是想崛起?这人究竟在想什么?难不成胡惟庸看到了什么自己没看到的东西?一时间,刘伯温觉得胡惟庸身上的谜团愈发深不可测。
  另一边的杨宪对胡惟庸的看法则简单得多。
  他只有一个念头——羡慕!实实在在、完完全全的羡慕。
  那种在皇帝面前挥洒自如、相敬如宾的自在,怎能不让人羡慕?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宴席上,胡惟庸的身份都与他们不同了。
  明明他们都是朱元璋的臣子,可偏偏胡惟庸却隱隱成了朱元璋的朋友?这种恩宠、这种自在、这种恣意……他杨宪也想要啊!
  又聊了一会儿,朱元璋示意礼部尚书章善,让他把礼部起草的礼单呈上来。
  可一看之下,朱元璋便皱起了眉头:“章善,咱怎么觉著给的有点多了啊!”礼部尚书章善一听这话,本就胆小、明哲保身的他,差点没当场晕过去。
  他哆哆嗦嗦地看了胡惟庸一眼,才朝朱元璋拱手回应。
  “陛下,臣已將回礼的標准降至歷届最低!”
  朱元璋听后,眉头微微一皱。
  “还是太多,再减一些!”
  此刻,朱元璋已將胡惟庸的话牢记於心。
  在他看来,既然那些国家与大臣无异,都是为朝廷效力,何必再赠什么厚礼?
  不如隨便送些特產,打发他们便是。
  (本章完)
  ------------
  这几日,应天府的百姓们可算是看足了热闹。
  天哪!
  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八百里加急,这几天竟如流水般,一拨接一拨地往外送。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八百里加急的使者,竟都穿著番邦的服饰。
  看著马上那人插著旗子,高喊“八百里加急”,然后策马狂奔的模样,百姓们怎能不好奇?
  稍一打听……
  哦,原来是被咱大明的精锐给震慑住了啊。
  听到这消息,原本心中惴惴不安,担心战事將起的百姓们,瞬间放下了心。
  紧接著,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番邦使臣们的各种趣事,甚至有些不知真假的番邦见闻,也在眾人嘴里说得绘声绘色。
  一时间,番邦故事、使臣的尷尬瞬间,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
  而一眾番邦使臣,在应天府逗留了小半个月后,终於开始收拾行装了。
  没错,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他们该离开的时候了。
  毕竟,对於使臣来说,能长期留在大明並保留使臣身份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部分来大明朝贡的使团成员,不过是辛辛苦苦、长途跋涉过来长长见识,顺便蹭顿饭而已。
  而且,对於那些尚有雄心壮志的使团官员来说,只有回到自己的国家,才能有晋升的机会。
  若一直留在大明,日子虽然过得舒坦,但前途可就全毁了。
  因此,算算时间,他们也该踏上归途了。
  毕竟,他们要走的路还远著呢。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惦记起一件事来。
  那便是,这次大明的回礼,究竟会是什么样啊!
  別以为只有领头的使臣在想著回礼的事,整个使团的人都在期待著这茬儿。
  要知道,按照惯例,如果他们能从大明带回丰厚的回礼,那可不是啥好处都会被领头使臣独吞的,使团里的其他人也会跟著沾光,各种奖励从金银財宝到官职、身份、爵位,五八门都有。
  关键是,回礼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得到多少好处。
  所以,这事儿可是使团上下都格外上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