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38章 同样是做官,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如果是关於我个人的事情,或许胡相是在开玩笑。
  ”
  “但涉及国家大事,胡相所说必然属实。
  ”
  “毕竟以您的性格,是不会拿正经事开玩笑的。
  ”
  胡大人愣了一下,隨后哭笑不得地指著章善说:
  “你这老狐狸倒是机灵得很!”
  “如果没有別的事情,那就先告辞吧?”
  章善环顾四周,隨即便点头同意。
  胡大人毫不迟疑地转身离开。
  工部的一眾官员看著胡大老爷急匆匆离去的身影,心中满是无奈。
  为何这位胡大人总要显得如此特別呢?
  待眾人在尚书办公处商议后走出,途经侍郎办公室时。
  只见胡大老爷悠閒地躺在躺椅上,抱著茶壶,翘著二郎腿,偶尔轻啜一口,懒洋洋地享受著阳光。
  这一刻,眾人仿佛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同样是做官,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第二天早朝时,朱元璋如往常一样和群臣討论江南水患问题。
  户部拨款调粮,工部筑堤建房,这些都是应对天灾的必要措施。
  面对这样的灾难,没人能置身事外,该承担的职责必须承担。
  就在大家商討之际,新上任的章善严肃地站了出来,高声说道:
  “陛下,臣有奏疏。
  ”
  朱元璋眉头微蹙,语气略显不满:“章善,何事奏报?”
  “可是工部对此次事务有所异议?”
  这话带著几分质问之意,隱隱含有警告意味。
  意思是让工部安分守己,別添麻烦。
  然而章善却出乎意料地强硬回答:
  “陛下,工部確实有不同看法。
  ”
  朱元璋尚未发怒,章善已將昨日胡大老爷所言详细匯报。
  朱元璋闻言,立刻起身追问:
  “章善,此话当真?”
  “真有这般神奇之事?”
  只要不是狂妄自大、无视权威之人,稍微不那么恭敬也无伤大雅。
  在朱元璋看来,有才华的人有些个性是正常的。
  看吧,刚才章善的表现就像完全没领会朱元璋的暗示一样,直来直去。
  但朱元璋非但没生气,反而兴奋地问:
  “哈哈,章善,太好了!”
  “没想到你刚到工部就发现了人才!”
  “这个主意是谁想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到现在才被发现?之前那些工部官员都在干什么?”
  朱元璋就是那种吃饱喝足还挑毛病的人。
  在他眼里,有能力的人就该拼尽全力为他效力。
  章善確实有功有才,可明明有人就在工部,也有能力,为什么之前的工部官员都没发现呢?
  他们该死!
  他们怎么就不能向章善学习呢?
  看看章善,才刚去几天啊。
  遇到这种困难,不但没退缩,还提出了新办法。
  这就很好嘛。
  朱元璋对章善一阵猛夸。
  夸得章善面露尷尬。
  但他不敢打断朱元璋的话。
  直到朱元璋说完,他才苦笑著说:
  “陛下,您的夸奖让我无地自容!”
  “这事实在不是我的功劳,我只是照搬罢了!”
  “混凝土的事,其实是工部侍郎胡惟庸提出的。
  ”
  “我只是复述而已,实在担不起这样的夸奖!”
  又是惟庸?
  朱元璋听到这里都呆住了。
  不对!
  怎么又是胡惟庸!
  对了!
  胡惟庸在哪?
  朱元璋突然抬起头,在朝臣中寻找胡惟庸。
  他已经找了两遍,仍不见胡惟庸的身影。
  於是他转向宋利问道:“胡惟庸呢?他是不是告假了?”宋利闻言愣住,额头冒汗,急忙解释说胡惟庸之前提到无要事不上朝,朱元璋已经同意了。
  朱元璋听后脸色阴沉,但隨即释然,认为即使胡惟庸不上朝,也能为国家效力。
  想到这里,他甚至觉得不让胡惟庸上朝是自己的英明决定。
  要是胡惟庸知道,恐怕会感激得鼓掌,但也可能要求辞职。
  此刻,胡惟庸正想著回家打麻將、钓鱼,觉得在家比在工部轻鬆多了。
  他喝茶、晒太阳的样子让人羡慕,但他心里却觉得委屈,不明白为何不能继续享受这种悠閒的生活。
  话说朝堂之上,朱元璋终於回过神来。
  “嗯,若真是胡惟庸搞出来的,倒也不奇怪。
  ”
  “毕竟他虽懒散了些,但立下的功劳不少。
  ”
  “所以这事若出自他手,我们倒是很期待。
  ”
  “这样吧,你们工部先试试这个东西,看看效果如何。
  ”
  “要是真像他说的那样,咱们再大规模推广!”
  朱元璋此言一出,在场的大臣们心里直翻白眼。
  这便是皇帝对老兄弟、老臣子的待遇?
  还是因为胡惟庸成了皇亲国戚才这般优待?
  为何他们要勤勤恳恳,胡惟庸却可以悠閒度日?
  不过,朱元璋刚才提到的一点让眾人心服口服——
  胡惟庸虽然懒散,但功劳却不小。
  当然,有些官员还是忍不住羡慕嫉妒。
  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的事,到了朱元璋那里就成了功绩。
  唉,人与人之间终究不同啊!
  散朝后,章善回到工部立即召集人手准备试验。
  工部上下对此事充满期待,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然而,作为这件事的核心人物,刚到工部任侍郎却从未实际操办过的胡惟庸,却毫无激动之色。
  胡大老爷悠然自得地站在人群**,儘管周围的人情绪激动,脸涨得通红,他却从容不迫地端起茶壶,轻轻啜饮一口。
  斯哈……
  这样的天气喝口枸杞茶,倒也能暖暖身子。
  嗯,虽然我已经被系统强化过。
  不过保养身体总归是好事。
  更何况,现在这年头的枸杞,哪有半点纯野生的好啊。
  这些还是我从宫里带出来的呢。
  对他来说,只要看看情况,说说话就行了。
  难道还得让这位前丞相、现工部侍郎亲自上阵干活?
  其他人到时候的功劳怎么算?
  因此,眾人对胡大老爷的表现感到十分满意。
  这样挺好!
  胡大老爷指挥著,其他人埋头苦干!
  到时候有功劳下来,大家都有份,挺不错!
  ---
  对於胡惟庸而言,水泥这种东西,上辈子见得多了。
  但他具体如何製作土水泥,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如何生產,他也只是略知一二。
  这一点知识,还是他在一本据说作者查资料相当仔细、谨慎的网络小说中得知的。
  这不,胡大老爷此时正指挥著手下开始试验生產。
  “嗯嗯,生石灰,就是这个,先把它磨碎!”
  “要磨得越细越好!”
  “还有黏土,也要用碾子多碾几遍,总之这两样东西都要弄细,快动手吧!”
  胡大老爷此刻也只是负责指挥而已。
  他也在尝试。
  毕竟,虽然他知道大致的方法,但实际操作还是第一次。
  確实,具体的配比他並不是特別清楚。
  而且如今的测量设备实在难以令人信赖,要是想要精確测量,恐怕还得用那种小秤一点点慢慢来才行。
  不过大致尝试一下还是可以的。
  虽然前期製作的水泥效果不如记忆中理想,但肯定比现在用黏土作为粘合剂要好。
  此时正在干活的都是工部技艺最精湛的工匠,旁边还站著几位官员帮忙,既是助手,也是监督和学习者。
  对这些官员而言,他们很享受亲手做些事情的过程。
  看到生石灰和黏土被碾成像可食用的麵粉一样细腻,胡大老爷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那煤渣和铁渣准备好了吗?拿来,也要碾碎,和刚才一样,必须碾得非常细。
  ”
  “至於刚刚碾好的生石灰和黏土,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放进窑里烧制!”
  胡大老爷虽是只负责指挥的人,但他几句话就安排好了全场的工作。
  由於之前已经提到会有煅烧这道工序,所以工部早已將原材料和所需工具搬到窑炉附近。
  因此,胡大老爷刚吩咐完,那边就已经开始仔细称量合適的生石灰和黏土分量,隨后混合搅拌起来。
  工部这次试製十分严谨,每一步完成后都要让胡大老爷检查確认。
  只有得到他的认可,他们才会继续下一步。
  此外,旁边还有两名专职记录员。
  他们手拿纸笔,只要胡大老爷有任何指示,都会认真记录下来。
  显然,这就是最初的试验记录了。
  对於工部这样的安排,胡大老爷觉得还算满意。
  至少对他来说,只需动口指挥就能完成工作,已经是件好事了。
  这次试製只要能成功,之后的事就和胡惟庸没什么关係了。
  胡惟庸深知自己的能力。
  他不过是个擅长吃喝玩乐的混混罢了。
  虽然前世的经歷给了他超越时代的见识和杂乱无章的知识,但他从不因此轻视古人。
  在朱元璋的督促下,这些人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不论是找矿、备料还是建工坊,这些工部官员比从未涉足工部的胡惟庸更熟悉这些事。
  这样挺好的。
  只要这次顺利,剩下的工作和功劳都是他们的。
  胡惟庸毫不在意。
  接著,他又让工匠重新煅烧煤渣和铁渣,这两种东西也要加入。
  等到一切都准备好后,胡惟庸难得地激动起来。
  在细致的叮嘱下,一位手最稳的老匠人按比例將四样东西放入大盆,慢慢搅拌。
  反覆搅拌多次后,他才鬆了一口气。
  “嗯,我觉得差不多了,拿点水来,我们试试效果!”
  一听这话,一直等待的工部官员们立刻精神起来。
  不管胡惟庸之前说得多么好,结果还是要靠实际效果。
  不少人心里也在想,这会不会是个笑话?
  但实际上,可能是运气好,也可能是胡惟庸前世的知识太精准了。
  大家午休回来后,发现一切已经准备妥当。
  原本鬆散的水泥已初步硬化。
  胡大老爷查看后点头,叮嘱要適量浇水。
  交代完毕,他返回自己的房间。
  至於记录和设置对照组这类细节,工部早就著手处理。
  作为大明六部之一,工部经验丰富,不容小覷。
  胡大老爷只是提出概念,工部迅速製作出数百份样品,並开始多变量测试。
  次日,工部尚书章善在朝会上匯报喜讯,朱元璋听后立刻前往工部查看。
  他亲眼见到成品经受刀斧劈砍,甚至亲自敲击后仍完好无损,震惊不已。
  这材料若能广泛使用,大明將受益匪浅,不仅限於堤坝桥樑,还可用於边关防御及房屋建设。
  朱元璋感慨万分,对胡惟庸讚不绝口。
  ()
  朱元璋注视著眼前的水泥桩,震惊得一时说不出话。
  片刻后,他突然大笑起来。
  “哈哈,好!太好了!”
  能在臣下面前如此开怀大笑,朱元璋实属少见,可见他此刻心情极佳。
  笑声平息后,朱元璋兴奋地在章善肩上用力拍了一下。
  “干得好,章善!我没看错你这个工部尚书。
  ”
  朱元璋身强力壮,手掌宽厚,经歷过战场的磨链。
  即便登基为帝多年,他也时常练习武艺。
  而章善则是典型的文官。
  因此,朱元璋这一拍虽是讚赏之意,却差点將章善拍倒在地。
  见章善齜牙咧嘴的样子,朱元璋险些笑出声。
  但为了维持皇室威严,他隨即收起笑意,转向那炽热的火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