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尊...“张良的声音沙哑得不成样子,“即便不报仇...我也...“
“谁让你效忠大秦了?“荀子突然拍案而起,“我们是去教书!教《诗》《书》,教《礼》《乐》,教天下人明白什么是'仁',什么是'义'!“
“他嬴政若真敢让学宫变成粉饰太平的工具,老夫第一个不会同意!“
”还记得方铭之前来学宫说过的那几句话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荀子仿佛看透他的心思,轻声道,“这才是儒家真义。“
明堂外,东方已现出鱼肚白。张良整了整衣冠,突然对著荀子行三跪九叩大礼:“弟子...愿隨师尊前往。“
荀子扶起他,突然从袖中掏出个酒葫芦:“这才像话!来,陪老夫喝一杯——“
黎明前的薄雾笼罩著小圣贤庄,山间的石板路上凝结著细密的露珠。荀子拄著青竹杖,踏著晨露缓步而来,粗布麻衣上还沾著后山带下来的草屑。张良早已候在石牌坊下,一袭素白儒衫,背负琴剑,身旁放著两个装得满满当当的书箱。
“师尊。“张良躬身行礼,声音里还带著些许沙哑,“都准备好了。“
荀子“嗯“了一声,竹杖轻轻敲了敲书箱:“带这么多?“
“《诗》《书》《礼》《乐》各三套註疏。“张良轻声道,“还有...七十二弟子的《春秋》微言合集。“
雾中传来脚步声。伏念和顏路匆匆赶来,前者手中提著个食盒,后者抱著件厚实的青灰色斗篷。
“师尊,山路湿滑...“顏路將斗篷披在荀子肩上,手指微微发抖,“您一定要保重。“
伏念沉默地打开食盒,里面是还冒著热气的黍糕和几样酱菜:“路上用些粗食。“他顿了顿,突然对著荀子行大礼,“小圣贤庄...弟子定当守好。“
荀子扶起伏念,张良则是接过伏念递来的包袱。
晨雾渐散,山间传来鸟雀的啁啾。荀子紧了紧斗篷,竹杖指向东方:“走吧,赶在午时前渡过泗水。“
四人相对无言。良久,顏路突然对著张良深深一揖:“子房,师尊就...“
(请记住1?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师尊的。“张良打断他。
张良最后看了眼晨光中的小圣贤庄。藏书楼的飞檐上,几只白鹤正舒展羽翼;练武场边,早起的弟子们已经开始晨读。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跟上师尊的步伐。
山道蜿蜒,两人的身影渐渐隱入雾中。伏念和顏路站在原地,直到再也看不见那片青灰色的斗篷,听不见竹杖点地的声响。
荀子的竹杖点在山石上,发出有节奏的“篤篤“声。张良落后半步,白衣被晨露打湿了下摆,却浑然不觉。
“子房啊。“荀子突然开口,声音混著山泉的叮咚,“你看这山脚下的村落。“
张良顺著师尊的竹杖望去。薄雾中,几缕炊烟裊裊升起,隱约可见农人驱牛耕作的剪影。
“几年前,这里十室九空。“荀子在一块青石上坐下,“如今你看——新修的引水渠,改良的农具,连孩童都能背著书袋去乡学了。“
张良沉默地望著那片炊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袖口。
“你的眼光,不要只盯著韩国。“荀子从怀中掏出个酒葫芦抿了一口,“天下百姓,谁不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他递过酒葫芦,“难道非要再起刀兵,让这些孩子也经歷你当年的痛?“
张良接过酒葫芦的手微微发抖。酒液入喉,辛辣中带著一丝奇异的甘甜——是兰陵酒,他故乡的味道。
“方铭那小子...“荀子突然话锋一转,“虽然满嘴怪话,但做的事倒实在。曲辕犁让关中增產三成,摊丁入亩减轻贫户负担,现在又搞这个学宫...“他斜眼瞥了下张良,“你心里清楚,韩国当年是怎么对待农夫的?“
山风骤起,吹得张良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眼前突然浮现出少年时在新郑看到的场景——骨瘦如柴的农奴,被韩国贵族鞭打著在田间劳作...
“弟子承认师尊说得对。“张良终於开口,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百姓安居乐业,確实比什么復国大计都重要。但是...“他攥紧了酒葫芦,“要我给秦国效力,恕难从命。“
荀子突然大笑,笑声惊起林间飞鸟:“谁让你效忠嬴政了?“他竹杖重重顿地,“我们是去教书!教孩子们明是非、知荣辱!“老人眼中精光暴射
荀子站起身,青竹杖指向远处巍峨的群山:“你看那云雾,遮得住山巔吗?“不等回答便自问自答,“遮不住!就像暴政遮不住人心里的光。“他转身拍了拍张良的肩,“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张良怔怔地望著师尊。晨光中,老人雪白的鬚髮仿佛在发光,粗糙的手掌温暖而有力。
“罢了。“荀子突然收起严肃的表情,嬉笑著夺回酒葫芦,“反正老夫相信,张良张子房迟早会想通的——“他眨眨眼,“因为他是我的徒弟嘛!“
张良的眼眶突然发热。他整了整衣冠,对著荀子深深一揖,腰弯得极低,广袖垂落在地,沾上了泥土和草屑也浑然不觉。
这一天,方铭正在书房批阅公文。窗外突然传来扑稜稜的振翅声,一只雪白的信鸽落在窗欞上,脚环上的小圣贤庄徽记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这么快就有回信了?“方铭急忙解下鸽腿上的竹筒。细小的绢布展开,伏念工整的小楷映入眼帘:
“方铭阁下:
承蒙相邀,不胜荣幸。师尊荀子携师弟张良,已於卯时启程赴秦。
伏念 顿首“
“太好了!“方铭猛地拍案而起,惊得窗外树梢的麻雀四散飞逃。墨汁溅在袖口也浑然不觉,他抓著绢布衝出书房,差点撞上前来送早膳的惊鯢。
“荀子和张良要来了!“方铭举著绢布,像个得了新玩具的孩子,“儒家泰斗和谋圣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