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高山下的环》发表
五月份。
现在雪化了,武汉每年雪期不多。
虽然是武汉的春天,但是已经很热了,平均气温都有二十多,有时候能到达三十。
当然现在也是梅雨时节,梅雨时节家家雨嘛!
豆大豆大的雨滴从天空中落下来。
一早,周旭来到了创作室,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周旭才修养两个多月,还没到一百天呢!所以不用做操。
直接来到了书架处,创作室会订阅《解放军文艺》的每一期作品。
他拿了一份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高山下的环》——周旭。
发现自己下面还多了一段小字:“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
嗯,《解放军文艺》写这么一段字,显得出他这个作者很有含金量。
创作室的一群人陆陆续续进来了,雷远生一进屋子就过去翻杂志。他是最喜欢看小说的。
翻到了一本《解放军文艺》,雷远生跟着惊讶的说了一句:“这篇小说又是小周你发表的呀?”
周旭点点头:“对,这是我上次发给杂志社的。”
一群人看着周旭,政委也说道:“给我拿一本小说吧?”
当然,雷远生就把一本小说给政委递了过去,高如星问了一句:“还有嘛?给我来一本?”
雷远生看了一眼:“我们创作室不就每月订阅十册吗?其他的应该被借走了。”
周旭把自己的手里的书拿出来,递给高如星:“好了,老高我这里还有一本呢!”
高如星也高高兴兴拿走了小说。
三人埋头进入了小说的故事当中去了。
——
九连连长梁三喜是典型的“老黄牛”式军人,出身沂蒙山区的他,身上带着山东人的憨厚与坚韧。妻子韩玉秀怀着身孕,却始终理解并支持丈夫的使命,即便家中拮据,仍默默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与梁三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兵赵蒙生,他是军区副sly的儿子,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因嫌弃部队生活艰苦,一心想通过母亲的关系调回城市,对备战训练敷衍了事,甚至在连队即将开赴前线时,还在暗中托人办理调动手续,这种“少爷兵”做派让战友们颇有微词。
随着战争号角吹响,九连奉命奔赴前线,承担穿插作战的艰巨任务。
在一次激烈战斗中,他目睹身边的战友为掩护大部队牺牲,昔日的娇气被生死考验彻底击碎,他开始主动扛起武器,冲锋在前。
副连长靳开来性格耿直,爱说真话,虽因“嘴不饶人”常被误解,却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在穿插途中,连队断水断粮,战士们口干舌燥、体力不支,靳开来为给战友们找水,不顾危险带领几人去附近甘蔗地砍甘蔗,不幸触雷牺牲。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擅自行动”的规定,他牺牲后未能被记功,这份遗憾成为战友们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战斗接近尾声时,梁三喜为掩护连队撤退,不幸中弹牺牲。
整理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他的挎包里没有贵重物品,只有一张皱巴巴的欠条,上面写着 620元欠款——这是他为给病重的父亲治病、以及安葬牺牲的老战友所借。
战后,赵蒙生的母亲带着物资前来祭奠,想以特殊方式补偿部队,却被韩玉秀婉拒。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变卖了自己的嫁妆还清欠款,独自带着未出世的孩子,坚定地守护着烈士的尊严与家风。
故事的最后,赵蒙生放弃了回城的机会,选择留在部队,继承梁三喜、靳开来等战友的精神,继续守护着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家国。
而靳开来因为牺牲问题无法评选功劳,于是赵蒙生和老首长向上面反映……
——
看完小说之后,高如星感觉自己的眼眶红润了起来,他慢悠悠说道:“周旭同志,你这篇小说写得是真好。”
雷远生跟着说了一句:“我也觉得写得带劲呀!”
过了一会儿,白桦进屋子,一脸的怒色:“雷远生!!!”
“……”这么一道喊声给雷远生吓到了,他抬起头来,可怜兮兮的看向了白桦:“什么事情?”
“歌舞团等你指挥训练呢!你还在办公室待着干嘛?”
雷远生放下手中的杂志,立马朝着门外跑去:“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有这一回事了。”
刚刚看《高山下的环》的时候,雷远生确实比较着迷,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过去了,所以迟到了一个多小时。
文工团的一群人和学生一样,老师不来就i不训练,玩去了,还是白桦过来叫他去上班的。
白桦看了一眼办公桌,拿起来小说:“看什么这么着迷呢?”
一看到名字,啧啧称奇:“小旭写的作品呀!?昨晚上的时候,我也看了,写得确实是真好。”
“昨晚?”
“对呀,杂志晚上就送来了,就是你们忘记看了而已。”白桦说道。
“那你不早点告诉我们?”
白桦笑道:“我还以为你们都知道呢!”
……
此时还是浙江瑞安。
上午的训练刚刚结束,陶慧敏和一群学员们一起走出来练舞厅。
“刚刚你们在看什么来着?差点都被老师看到了!”陶慧敏和旁边的学员问道。
刚刚是练习越剧的念白技巧,算是‘念’当中比较重要的课程。
学员小芳把杂志的一角给露了出来,带着一丝神秘的微笑:“这是刚刚发表的小说,《高山下的环》!”
“《高山下的环》?”陶慧敏念了一遍,最后才说道:“我好像看过……周旭的吧?”
小芳立马点点头:“就是周旭同志的,没想到这个同志不仅仅是一名作家,还是前线浴血奋战过的一级战斗英雄!哇塞!他一定是一个高大帅气、温文儒雅的帅哥!我猜一定是这样!这个赵蒙生一定是作者自己的原型。”
陶慧敏耸耸肩,想起来报纸上面的身影,又想起来周旭那封十分柔和的信件。
好像他确实是一个高大帅气、温文儒雅的帅哥,不过很快,她摇摇头:“我看你是又犯痴了!”
“什么痴!我猜一定是我想的这样!!”
“好了好了,不和你争辩了,你觉得你说得对,那就是你说得那样!不过我觉得是我想的那样。”
陶慧敏捏着杂志的一角也跟着傻笑。
——
此时的首都。
首都的四五月份比之武汉铁定是凉快一些的,大多都是十五度附近,所以还穿的的长袖。
首都最热闹的还是火车站,一车又一车的知青从地方被拉了回来,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造就了几十万的未就业人口。
当然,83年的事情就是和这段时间相关联。
路过火车站,看了一眼走过的人群,冯牧说了一句:“人可真多呀!”
冯牧不说派系了,他是76年之后发表关于伤痕文学文学评论比较多的作家,支持平凡的。
去了书店,拿了一本书,冯牧回了家里。
老伴还在吐槽:“哎呀,物价又涨价了,怎么今年还在涨价呢~!这工资也不见涨。”
79年从 3月起陆续提高了粮食等 18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十一月甚至全国范围内提高了猪肉、牛肉、羊肉、鲜蛋、家禽、水产品、牛奶和蔬菜等 8种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
冯牧说道:“好了好了,调整价格也是为了广大农村考虑。”
“……”老伴看了一眼躺在躺椅上就开始看小说的冯牧,问了一句:“晚上吃什么?”
“嗯……我要吃卤牛肉。”
“牛肉才涨价,买不起呢!”
现在这个年代,除非是产量十分大的作家,一般的作家其实都过不上特别富裕的生活,冯牧主要的工资还是来自《文艺报》这个单位,一个月一百来块。
“那你做点简单的,看你吧。”
冯牧说完就埋头看起来小说,翻到第一篇赫然就是周旭的小说《高山下的环》!
他继续看下去。
看到那一段:“有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的前沿指挥所。他奶奶的,走后门竟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
我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要让她的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看到这么一段话,冯牧眼眶微微湿润,他突然叹息一声:“写的真好!!”
于是他又了两三个小时才把小说完完整整看完。
站起身就往外面走。
看的里面的老妇人一脸的惊讶,连忙问道:“你干什么呀?”
冯牧说道:“我出去一趟,去单位一趟!”
“都这么晚了,你还去什么单位呀!?”老妇人抱怨了一句。
“我去单位忙工作。”
戴上一个毡帽,他直接去了《文艺报》的编辑部,现在的冯牧任职的正是《文艺报》的主编。
来了单位,他们《文艺处》的人现在还有走完呢,这时候的文学盛况,是编辑想要出名,作者也想要出名。所以有些时候实在是忙,有的编辑就会在编辑部通宵。
进了编辑部,冯牧左右看了看。
看到了阎纲。
他立马招招手打了一声招呼:“老阎!”
现在的《文艺报》的副主编就是阎纲,此人也是文学评论界里面的有名人物,参与过不少的文学大奖的评委会。
“是你呀,我以为谁叫我呢,你不是回家陪老婆暖被窝去了吗?”阎纲开句玩笑。
冯牧拿着笔杆子,另一只手拿着那本小说:“这小说发表了两三周了,我才看到,写得是真好呀!你看了没有!?”
阎纲低头看了一眼杂志,立马点点头:“《高山下的环》?我看完了,确实很不错的作品!你才看呀?”
“这几天忙的没有时间看书了,最近扫杂志的时候看到的,这个作者好像叫做周旭吧?以前有作品吗?”
阎纲想了想:“我发现他火了之后,就搜了一些他的资料来着,有过一些作品!就是《解放军文艺》发表的一篇《长津湖》,一月份的时候了。那时候不太知名呢!”
当然那时候小有名气,只是在读者当中,文艺圈向来不太会主动关注军事题材的作品的。
“原来!这应该是个新人作家,潜力很大呀,这作品写得好,我准备写个评论……”
“……明天之前给我吧?这明天就开始定稿印刷了。”阎纲说道。
“我现在写完拿过去!”
冯牧这些老战士,做事情都是风风火火,说什么做什么的,所以他现在就已经埋头开始写作了。
阎纲一旁看着,刷刷刷,纸上就出现了几个大字。
等着冯牧写完这篇三千多字的文学评论,都到了晚上十二点了,他才拿着去了编辑部,吩咐道:
“明天,你们记得把主编的这篇作品放在下一期的杂志里面。”
干完这些,他都开始打哈欠了。
……
此时的京城军区。
一个二十出头,面容尚显青涩,穿着军装的男人出现在操场上面,他有一张标准的大嘴,还有不整齐的烂牙。
一笑起来,就呲着一口大牙。
冯小刚走进文工团的练舞厅。这老小子78年正式参军,在京城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
从书架上面拿走了一本《解放军文艺》,略带挑剔的眼神审视着新出来的小说。
“《高山下的环》,这个口气倒是不小。”
说完这句话,冯小刚拿着小说走进了屋子里面,一边走一边看着!
“别说……写得还真挺好看。”
《解放军文艺》属于部队服役生涯里面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冯小刚看完了一遍小说,还有点意犹未尽,他皱着眉头继续思索着小说的故事。
越想着越觉得这篇小说写得确实是带劲呀。
那边的分队长看到了在这里发呆的冯小刚,喊了一声:“还愣着干什么呢!看舞台去呀!”
冯小刚一愣,放下来手中的杂志离开。
等着忙完了,冯小刚又是拿起来小说观摩着,越看越觉得好,于是给《解放军文艺》寄过去一封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