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我连襟是朱棣 > 第9章 暗流涌动北平府!
  晚宴结束
  燕王府书房內,朱棣刚处理完北平行都司送来的军务文书,便让人传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过来。
  不多时,三兄弟便走进书房。
  朱高炽依旧是那副沉稳模样,步態稳健,朱高煦则是带著几分少年人的桀驁,朱高燧则怯生生地跟在两位兄长身后。
  “你们三人隨徐牧从南京一路回北平,相处多日,说说看,你们对他印象如何?”朱棣放下手中的毛笔,目光扫过三个儿子。
  朱高炽上前一步,躬身道:“回父亲,儿臣觉得徐世叔为人沉稳,做事周全。一路之上,他不仅將我们的起居照料得十分妥当,还时常与儿臣谈论北平的民生吏治。閒聊间,徐世叔对陛下重用文臣、冷落勛贵之事多有感慨,言语间似对陛下的一些举措颇为不满,想来是对朝堂局势有著自己的判断。”
  顿了顿,朱高炽道:“世叔,有大才!”
  “大才?”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没想到徐牧竟会在朱高炽面前流露出对朱允炆的不满,这倒让他对徐牧的立场多了几分猜测。
  更是没想到,朱高炽居然会评价徐牧有大才。
  “什么大才?”朱棣问道。
  一旁的朱高煦忍不住开口,声音洪亮:“父亲,依儿子看,徐牧就是个文弱书生。上次儿子提议与他较量骑术,他却以『不善骑射』推脱,这般文臣,若是让他带兵打仗,肯定不行!”
  朱棣听著朱高煦的话,不禁笑了笑。
  朱高煦性子鲁莽,眼中只有武力,看不上文臣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炽道:“世叔心思縝密,倒是跟孩儿说了一些大明宝钞,说这大明宝钞应该跟粮食绑定,有限印刷,孩儿听了受益匪浅!”
  “他又跟孩儿说,若是要对付蒙古,还得是用贸易牵制住他们,最好给蒙古多划分部落,要想办法让蒙古人自行廝杀起来,要制定蒙古平衡政策!”
  “还说,还说,南京为偏安,不適合作为首都,北平才是最適合的,说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的眼神当中露出了几分好奇。
  这个徐牧,倒是真的有趣。
  朱棣大致感觉到了,徐牧这个傢伙的想法是有的,有些东西听起来也蛮有趣的,尤其是这个迁都北平,可真是太契合自己的胃口了。
  “好了,你们的看法父亲都知道了。”
  朱棣挥了挥手:“你们刚回北平,先下去歇息吧,日后多向徐世叔学习些处事之道。”
  三兄弟躬身应下,转身离开了书房。
  待儿子们走后,朱棣陷入沉思,他模糊的感觉到,徐牧也许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用。
  或许真能成为自己在北平行政体系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尤其是在张昺对自己虎视眈眈的当下,若能借徐牧摸清知府衙门的动向,便是意外之喜。
  而徐牧也回到了自己北平府衙。
  隨手给建文帝写了一份密报。
  大概是是说你把徐妙锦安排在朱棣的府邸附近,让朱棣监视放鬆警惕,自己也好给皇上办事儿。
  其实,徐牧有时候想想,也真的不怪朱允炆做错了这么多选择题。
  他可是皇帝……
  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各种彩虹屁,什么皇上英明,皇上圣明之类的,他自然是迷失了自己。
  而徐牧也开始干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可是北平府同知。
  自上任北平府同知以来,他便一头扎进了政务之中。
  而首要的,便是琢磨如何与知府张昺相处。
  他早已摸清,张昺不仅是北平府的行政一把手,更是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暗桩,——此人由工部侍郎调任北平布政使兼知府,带著朝廷的密令,与都指挥使谢贵互为犄角,日夜盯著燕王府的风吹草动。
  对徐牧这个同是朝廷派来的官员,张昺虽表面客气,眼底却藏著戒备,既想拉他一同探查朱棣动向,又怕他是朱棣安插的反间。
  朱允炆多少糊涂一点,但是,张昺还是不糊涂的。
  你带著老婆来了,你又无父无母,万一,万一你真的投靠了朱棣怎么办?
  总之,不能完全信任徐牧。
  徐牧倒也不在意,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的价值,自然也会被朱棣看到。
  府级政务,如户籍登记、赋税徵收、驛站管理、地方乡绅协调、灾情上报与賑济等需知府统筹决策,但具体执行多由同知牵头落实。
  比如徐牧梳理政务,本质就是协助知府釐清北平府的行政流程、核查积弊,如钱粮帐目、下属吏员分工,这是同知的核心职责。
  自己主要负责的一个是治安与防务,若府城需协助卫所维持秩序,自己就需要分管民壮操练,城门盘查,缉捕盗匪等事务,不过自己没有统兵权,与卫所军官分属行政、军事系统,其次就是,水利与农桑:若府內有河道、农田治理需求,自己还需要牵头兴修水利、推广农桑。
  这日清晨,徐牧刚到府衙,便拿著整理好的户籍名册,主动去了张昺的书房。
  “知府大人,这是属下昨日核对的城西三县户籍名册,其中有几处人口与去年上报的数据差异较大,恐有漏登或误报之嫌,特来向您请示如何处置。”
  他將名册递到张昺面前,语气恭敬,全程不提任何与朱棣相关的话题。
  张昺翻看著名册,眉头微蹙:“此事关乎赋税徵收,不可马虎。你先让人去这几县实地核查,务必摸清真实人口,核查结果出来后,再与我商议后续对策。”
  “是,属下这就去安排。”徐牧躬身应下,转身正要离开,却被张昺叫住。
  “徐同知!”张昺放下名册,目光审视著他,“近日燕王府动静如何?听闻你与燕王有亲戚之谊,可曾察觉他有异常举动?”
  徐牧心中一凛,面上却依旧平静:“大人说笑了,属下虽与燕王有几分亲戚情分,从未涉足燕王府的军政之事。每日除了处理政务,便是在家中陪伴妻儿,实在不知燕王有何异常。”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属下倒听说,近日府城西南的粮仓漏雨严重,若不及时修缮,恐影响秋收后的粮食储存。此事关乎民生,属下已草擬了修缮方案,还请大人过目。”
  说著,他从袖中取出方案,巧妙地將话题从燕王府拉回“政务”。
  张昺接过方案,见徐牧避而不谈燕王,虽有不满,却也挑不出错——毕竟徐牧的职责本就不涉及军政,强行追问反而显得自己刻意。
  他扫了几眼方案,点头道:“此事你看著办便是,务必儘快完工,不可耽误。”
  “属下遵令。”徐牧躬身退下,走出书房时,后背已沁出一层薄汗。他清楚,张昺的试探绝不会就此结束,日后需更加谨慎,既要在行政上配合张昺,不被他抓住“不遵上令”的把柄,又要守住底线,绝不参与任何针对朱棣的行动。
  回到自己的书房,徐牧重新翻开政务文书。
  他现在需要快速的了解北平府情况,搞清楚北平府的人口,粮食,水利等等,他要做的是未来大明帝国的重要核心,若徐牧只停留在表忠心、守分寸,而没有实务能力,最多是朱棣信任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