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月下閒谈谋发展,晨光初露启新程
夜色渐浓,清溪村的荷塘被月光笼罩,泛起一层朦朧的银辉。许朗抱著苏晚坐在客栈二楼的窗边,楼下传来村民们归家的脚步声,偶尔夹杂著几声犬吠,反倒让这乡村的夜晚更显寧静。
苏晚指尖轻轻划过许朗的手背,声音柔得像窗外的月色:“许朗哥,你说陈掌柜介绍的商户要是都来订竹编食盒,咱们竹编坊现在的人手够吗?”她想起傻柱今天拍著胸脯保证的模样,又忍不住担心起来——村里的竹编师傅就那么几位,之前五十个食盒就忙了好几天,两百个尚且需要赶工,要是再多订单,恐怕会手忙脚乱。
许朗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让苏晚瞬间安下心来。他望著楼下月光下的荷塘,缓缓说道:“这事我下午就琢磨过了。竹编坊確实得扩人手,不过不用急著从外面招,咱们村里有的是手脚麻利的后生,比如跟著傻柱搬东西的那两个,还有林铁柱家邻居的小子,之前我看他们学编竹篮学得挺快,不如让傻柱带带,先从简单的竹筐、竹扇编起,慢慢上手食盒的活儿。”
“这样好!”苏晚眼睛一亮,坐直身子看著许朗,“村里的人知根知底,教起来放心,他们也能多份收入。对了,绣坊那边也得加把劲,今天陈掌柜的夫人说帕子不够送,晓梅还跟我念叨,说绣娘们最近都在赶帕子,手指都磨红了。”她说著,想起晓梅展示的那双手——原本细嫩的指尖沾著丝线的毛絮,指关节处还有淡淡的红痕,心里就一阵心疼。
许朗伸手揉了揉她的头髮,声音里满是疼惜:“绣坊的事也得规划。明天我让张叔去镇上扯些软和的丝线,再买些护指套回来,让绣娘们干活能舒服点。另外,周先生说学堂里有几个姑娘手巧,放学了总爱跟著绣娘们学绣,不如让晓梅挑两个机灵的,先跟著打下手,既能帮衬绣坊,也能教她们门手艺。”
苏晚靠回许朗怀里,嘴角弯起甜甜的笑:“许朗哥,你想得真周到。这样一来,绣坊和竹编坊都能慢慢扩起来,以后客人再来,不仅有帕子、珠、竹扇,说不定还能有更多新鲜玩意儿呢。”她想像著绣坊里掛满荷纹样的衣裙、竹编坊里摆著各式竹编摆件的样子,心里就充满了期待。
两人又聊了会儿赏荷宴上的趣事——说起到孩子们背《爱莲说》时,丫丫因为太紧张,把“香远益清”说成“香远益甜”,引得客人们哈哈大笑,周先生却笑著说“孩子说得好,咱们村的荷就是又香又甜”;还说起张奶奶煮的荷粥,被一位乡绅连喝三碗,非要討走方子,说要让家里的厨子学著做。
聊著聊著,苏晚的声音渐渐轻了下来,呼吸也变得平稳——她今天从早上忙到晚上,又是做绿豆汤,又是迎客人,早就累坏了。许朗低头看著怀中人熟睡的模样,长长的睫毛在月光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嘴角还带著浅浅的笑意,心里满是柔软。他小心翼翼地把她抱到床上,盖好薄被,又坐在床边守了一会儿,才轻手轻脚地离开房间,往楼下走去。
刚到一楼大堂,就看到角落里还亮著一盏油灯——张叔正坐在桌边,手里拿著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许朗走过去,笑著问道:“张叔,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还在琢磨今天的事呢?”
张叔抬起头,看到是许朗,连忙把本子合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东家,我这不是想著今天赏荷宴的帐还没算完嘛。你看,买绿豆、麵粉、丝线了多少钱,给戏班子的酬劳是多少,还有去镇上买装饰用的红绳、松针了多少,都得记清楚,免得回头忘了。”他说著,又把本子打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还有些歪歪扭扭的数字,显然是一笔一笔仔细算出来的。
许朗拿过本子翻了翻,心里一阵感动。张叔今年快六十了,眼睛不太好,却还是坚持把每一笔帐都记清楚,生怕出一点差错。他拍了拍张叔的肩膀,说道:“张叔,辛苦你了。帐不用急著算,明天再算也不迟,你早点回去休息,不然明天该没精神了。”
“没事没事,”张叔摆摆手,把本子收好,“我再核对一遍就回去。对了东家,今天陈掌柜说要订两百个竹编食盒,我刚才算了算,咱们现有的竹子可能不够,得明天让林铁柱去后山砍些新鲜的竹子回来,再泡上,不然等编的时候就赶不上了。”
“还是张叔想得周到,”许朗点头道,“明天一早就让林铁柱去,再让两个后生跟著帮忙,顺便把后山的小路修修——上次下雨,路滑得很,別让他们摔著了。”
两人又聊了几句,张叔才收拾好东西,提著油灯往家走。许朗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又走到窗边,望著月光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荷叶上的水珠偶尔滴落,发出“叮咚”的轻响。他想起苏晚说的话,想起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清溪村建设好,让大家都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清溪村就热闹了起来。林铁柱带著两个后生,扛著斧头、背著竹筐往后山走,路过许朗家时,还特意喊了一声:“东家,我们去砍竹子了,中午就能扛回来!”
许朗刚洗漱完,听到声音,连忙走到门口,叮嘱道:“路上小心点,別贪多,安全第一!”
“知道了东家!”林铁柱应了一声,脚步轻快地往后山走去。
许朗转身回到屋里,苏晚已经起来了,正拿著麵团在揉面——她想著今天要给村民们做些好吃的,特意早起准备。看到许朗进来,她笑著说:“许朗哥,你醒啦?我跟张奶奶说好了,今天做荷馒头和绿豆糕,让大家好好补补。”
“辛苦你了,”许朗走过去,从后面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別太累了,一会儿让张奶奶的儿媳妇来帮忙,你歇会儿。”
苏晚笑著摇头:“没事,我不累。你看,这麵团揉得差不多了,等会儿把荷酱包进去,蒸出来肯定香。”她说著,拿起一小块麵团,熟练地捏成荷的形状,再把调好的荷酱包进去,放在蒸笼里。
许朗看著她熟练的动作,心里满是暖意。他想起第一次见苏晚时,她还是个怯生生的姑娘,如今却能独当一面,不仅把客栈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帮著筹划赏荷宴,心里既骄傲又心疼。
两人正忙著,晓梅就带著两个姑娘来了。那两个姑娘是学堂里的学生,一个叫春桃,一个叫杏,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眼睛亮晶晶的,手里还拿著自己绣的小荷包,看起来既紧张又期待。
“苏姑娘,许东家,”晓梅笑著走进来,把两个姑娘往前推了推,“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春桃和杏,她们俩手巧得很,昨天看我们绣帕子,还跟我请教怎么绣荷呢。”
春桃和杏连忙对著许朗和苏晚鞠躬,小声说道:“许东家好,苏姑娘好。”
苏晚放下手里的麵团,走过去拉住她们的手,笑著说:“不用这么拘谨,以后跟著晓梅姐好好学,有不懂的就问。来,先尝尝我刚做的绿豆糕,垫垫肚子,一会儿再去绣坊。”她说著,从盘子里拿起两块绿豆糕,递给春桃和杏。
春桃和杏接过绿豆糕,小声说了句“谢谢苏姑娘”,才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绿豆糕的清甜在嘴里散开,带著淡淡的荷香,两人眼睛一亮,忍不住加快了咀嚼的速度。
晓梅看著她们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们俩慢点吃,別噎著了。一会儿到了绣坊,我先教你们穿针引线,再教你们绣简单的荷瓣,慢慢来,不著急。”
春桃和杏连忙点头,嘴里还塞著绿豆糕,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力点头,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正热闹著,张叔提著一个布袋子走了进来,脸上满是笑容:“东家,苏姑娘,你们看我买什么回来了!”他说著,把布袋子打开,里面装著五顏六色的丝线,还有十几个白色的护指套,“我去镇上的时候,正好碰到布庄的王掌柜,他说这些丝线是新到的,软和得很,绣出来的也亮,我就多买了些。护指套也买了,绣娘们戴著手就不疼了。”
苏晚连忙走过去,拿起一缕粉色的丝线,放在手里摸了摸,果然又软又滑,比之前用的丝线好多了。她笑著说:“张叔,您买的这些丝线真好,晓梅,你看这粉色的,绣荷肯定好看。”
晓梅走过来,拿起丝线看了看,点头道:“確实好,用这个丝线绣帕子,肯定比之前的更精致。谢谢张叔!”
张叔摆摆手:“谢什么,都是为了绣坊好。对了东家,我刚才在镇上还碰到了李班主,他说昨天的赏荷宴办得好,还问下次要是再办活动,能不能还请他们戏班子来,酬劳好说。”
许朗眼睛一亮:“李班主愿意来就好!以后咱们说不定还要办中秋宴、丰收宴,到时候肯定少不了戏班子。张叔,你跟李班主说,下次请他们来,酬劳给他们涨两成,让他们多准备几齣好戏。”
“好嘞,”张叔点头应道,“我下次去镇上就跟他说。”
大家正说著,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傻柱带著几个竹编师傅走了进来,手里还拿著几个刚编好的竹扇。“东家,苏姑娘,你们看,这是我们早上刚编的竹扇,扇面上的字还没写,等周先生来了,让他帮忙写写。”傻柱说著,把竹扇递了过来。
许朗拿起一把竹扇,扇柄打磨得光滑圆润,扇面编得细密均匀,比之前的竹扇还要精致。他笑著说:“傻柱,你们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周先生应该快到了,他早上说要过来看看孩子们的功课,一会儿让他帮忙写扇面。”
话音刚落,就看到周先生提著一个布包走了进来,身后还跟著几个学堂的孩子,其中就有丫丫。“许东家,苏姑娘,早上好啊!”周先生笑著走进来,“我刚带著孩子们晨读完,想著过来看看,顺便问问绣坊和竹编坊的事,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丫丫看到苏晚,连忙跑过去,拉住她的衣角,小声说道:“苏姑娘,我昨天背错了《爱莲说》,你不会怪我吧?”她低著头,小脸上满是愧疚,昨天回家后,林铁柱还跟她说,客人没怪她,还夸她可爱,可她还是觉得不好意思。
苏晚蹲下身,摸了摸丫丫的头,笑著说:“丫丫没有错啊,你昨天表现得很好,客人们都很喜欢听你唱歌呢。对了,我今天做了荷馒头,一会儿给你留两个,让你带回家吃。”
丫丫听到这话,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用力点头:“谢谢苏姑娘!”
周先生看著这一幕,笑著说:“丫丫这孩子,昨天回去后还跟我念叨,说苏姑娘做的绿豆汤最好喝。对了许东家,你昨天说让晓梅带两个姑娘学绣,我今天把春桃和杏带来了,她们俩在学堂里就爱画画,手巧得很,学绣肯定快。”
许朗笑著说:“周先生费心了。春桃和杏已经跟晓梅去过绣坊了,晓梅说她们学得很认真。对了周先生,傻柱他们刚编了些竹扇,想让你帮忙在扇面上写字,你看方便吗?”
“方便,当然方便,”周先生连忙点头,“我这就带来了笔墨,正好可以写。”他说著,从布包里拿出笔墨纸砚,在桌子上摆好,又拿起一把竹扇,蘸了蘸墨,问道:“许东家,扇面上写什么字好?还是之前的『映日荷別样红』和『接天莲叶无穷碧』吗?”
许朗想了想,说道:“可以再加点別的,比如『荷风送香』『荷塘月色』,多写几种,让客人有得选。”
“好主意,”周先生点头道,“那我就多写几种,一会儿让傻柱他们把扇面晾乾,就能用了。”
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苏晚和张奶奶的儿媳妇在厨房里蒸荷馒头和绿豆糕,晓梅带著春桃、杏在绣坊里教她们绣,傻柱和竹编师傅们在院子里编竹筐、竹扇,周先生在大堂里给竹扇写字,孩子们则在院子里玩耍,偶尔还会帮著递个东西,整个客栈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中午的时候,林铁柱带著两个后生扛著竹子回来了,竹子上还带著新鲜的露水,看起来青翠欲滴。“东家,我们回来了!”林铁柱把竹子放在院子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后山的竹子长得好得很,我们砍了二十几根,够编一阵子了。对了东家,我们还在山上摘了些野果,给孩子们尝尝。”他说著,从竹筐里拿出一个布袋子,里面装著红彤彤的野果,看起来酸甜可口。
孩子们看到野果,都围了过来,眼睛亮晶晶的。许朗笑著说:“林铁柱,辛苦你们了。快歇会儿,吃个荷馒头,喝碗绿豆汤,解解暑。”
林铁柱也不客气,拿起一个荷馒头就咬了一口,馒头里的荷酱香甜软糯,带著淡淡的荷香,他忍不住赞道:“苏姑娘,你做的荷馒头真好吃,比城里点心铺的还好吃!”
苏晚笑著说:“喜欢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桌子旁,吃著荷馒头,喝著绿豆汤,聊著天,脸上都带著满足的笑容。许朗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村民们和睦相处,一起努力,把清溪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下午的时候,陈掌柜派伙计送来了订竹编食盒的定金,还带来了口信,说他已经跟镇上的几家商户说了清溪村的竹编食盒,那些商户都很感兴趣,想过几天来清溪村看看,要是满意,也想订些食盒。
许朗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高兴,连忙让伙计带话给陈掌柜,说欢迎那些商户来清溪村,到时候一定好好招待。他又跟张叔、傻柱商量,要好好准备一下,让那些商户看到清溪村的竹编手艺,也让他们看看清清溪村的景色,说不定还能吸引他们来村里办別的生意。
傻柱拍著胸脯保证:“东家,你放心,我们一定把竹编食盒编得漂漂亮亮的,让那些商户一看就喜欢!”
张叔也点头道:“我明天去镇上买些新鲜的水果和点心,等商户来了,好好招待他们。”
许朗看著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笑著说:“好,咱们一起努力,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让清溪村的生意越来越好。”
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荷塘里的荷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娇艷,村民们也都忙完了一天的活,纷纷回家休息。许朗和苏晚坐在院子里的鞦韆上,看著夕阳慢慢落下,心里满是平静和幸福。
“许朗哥,”苏晚靠在许朗的肩膀上,轻声说道,“你说,以后咱们清溪村会不会变得很热闹,有很多人来玩,有很多人来买咱们的东西?”
许朗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道:“会的,一定会的。只要咱们一起努力,清溪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热闹。到时候,咱们就在这里盖一座大房子,把张奶奶、周先生、傻柱他们都请来,一起吃饭,一起过节,好不好?”
苏晚抬起头,看著许朗的眼睛,眼里满是期待,用力点头:“好!我相信一定会的。”
夕阳渐渐落下,月亮慢慢升起,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温柔。许朗和苏晚坐在鞦韆上,聊著未来的规划,聊著村里的趣事,偶尔传来几声蝉鸣和蛙叫,构成了一幅温馨美好的乡村夜景图。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要他们一起努力,一起守护著清溪村,守护著彼此,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