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宋悍臣 > 第434章 甜枣给了,那么条件是?
  第434章 甜枣给了,那么条件是?
  宋煊知道王洙不是一个信奉神佛之人。
  但此时的他在干呕完也开始求这个求那个。
  宋煊当然理解他这种行为。
  如今又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
  能不能扛过去完全是靠个人的身体素质。
  王洙心里也明白,可依旧有那么一丝的期待,期望着奇迹能够发生。
  其实当王神医的徒弟说没治了之后,他就死心了。
  也可能是有这段经历,王洙对于医学方面的书籍十分上心。
  待到他日后当上翰林学士后,在国家藏书部门的竹简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三卷医书。
  此书经历战乱早就散失许多,宋廷着急专人加以校订编纂成了流传到今日的《金匮要略》。
  待到王洙祈求完毕,宋煊才开口:
  “夫子,那食盒里还有两天的量,这两日就别吃什么了,让孩子多吃点或者喝水,今日什么都别吃,明日扛不住就喝点肉粥。”
  “好,我记住了。”
  宋煊也不多停留,驱虫这种事,谁知道能不能驱除干净呢。
  王洙给送到门口,宋煊转身道:
  “夫子,若是他扛不住以毒攻毒,我也没有办法了。”
  王洙连连颔首,表示自己心里有数。
  就这种事,宋煊能想法子出手,王洙就感激不尽了。
  要不然也是个死,不好的名声还得落在学生自己的头上。
  王洙瞧着宋煊离开,他准备好好等上三日。
  宋煊坐在茶摊上喝茶。
  听着旁边客商说着他买来一点“蔷薇水”,也是香水的俗称。
  品质最好来自大食国,香味浓郁,持久不散,定要卖到东京城去,获取一千贯一瓶的高价。
  众人一阵羡慕,以及恭维之声响起。
  宋煊闻言有些发笑。
  他知道宋人对于化妆这件事,颇为重视。
  连男子都要簪的时代,能不爱美吗?
  更何况无论男女美妆过后,一定会给自己洒几滴香水再出门的。
  “这位公子何故发笑?”
  “你是从广州府进的货?”
  “不错,那边日头太晒,你瞧我。”
  宋煊也是点头,确实晒的跟黑猴似的。
  “那你一路奔波,定然不清楚去岁在东京城拍卖出的香水,最高价可是卖了几千上万贯呢。”
  “啊?”
  黑猴一下子就坐过来:
  “公子所言当真?”
  “当真,便是在樊楼拍卖的,一件琉璃宝器一口价一百万贯,你随意打听打听就知道真假了。”
  不仅是他,几个人也都目瞪口呆,一百万贯。
  琉璃这玩意,在大食国也颇受欢迎,可从来都没有卖过如此高价。
  若是从大食国搞来点琉璃发卖,岂不是赚大了?
  宋煊放下茶杯,瞥了他一眼:
  “广州府那里的商贸可是繁荣?”
  “繁荣,繁荣。”
  黑猴连连点头,打量宋煊的形象,定然是个读书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消息,他也愿意分享。
  毕竟这个时代,许多消息都是靠着口口相传,识字率虽然上去了,可也不是那么普及。
  “好叫公子知晓,广州府海面上,放眼望去,全都是船,而且还是大船!”
  “我听闻因为造船技术和航弹,不对,是航道的改善,所以出去贸易,不用在天竺国转换小船,我大宋的商船可以直接到达~波斯,湾。”
  宋煊颔首。
  他以前听闻都到了“东非”那块,也不知道是不是吹牛逼。
  反正如今的北宋相比于唐代,航行的更远了。
  非洲的象牙和香料,也是宋朝的奢侈品。
  宋煊不清楚是半路上交易,还是真的商船到了那里。
  “如今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可是丝绸?”
  “不不不,那还是老黄历了。”
  黑猴叹息一声:“我听走船的人说,从大汉开始丝绸就是畅销货。”
  “但是中间被什么拜的国家偷学了咱们的养蚕技术,说什么就像普罗什么丝上天偷了天火一样,所以如今我大宋的丝绸在那边不是很畅销了。”
  “拜占庭?”
  宋煊脱口而出。
  “对。”
  黑猴眼里露出惊奇之色:
  “公子难不成也去过广州府?”
  “未曾。”
  宋煊连连摆手:
  “只不过是在朝廷邸报,看过一些国家的名字。”
  “哦?”
  黑猴再次认真的打量眼前的年轻人,看他这个岁数不像是当官的,怕不是家里是官宦人家。
  所以才会如此了解,于是越发的热络起来:
  “公子当真是见多识广,在下池岩,大家给面子,唤我一句浪里白条池三郎。”
  宋煊忍不住发笑,果然这些绰号没什么新意,全都是一代一代往下传的。
  “不知道公子名讳?”
  “在下宋十二,就在这宋城居住。”
  眼前的年轻人没有报名,池岩也能理解:
  “十二郎可是对海贸有所兴趣?”
  “倒是有些想要了解的,从文书上观摩总归是不够全面,也想听人聊一聊。”
  “好好好。”
  池三当即拍着自己的胸脯道:
  “十二郎尽管来问,我知无不言,此间也快吃午饭了,不如去本地庆楼,我听闻虽比不上樊楼,但也不比东京城其余七十一家正店差。”
  “也行。”
  宋煊颔首站起身来,扔下一些铜钱:
  “我来请客。”
  “不不不,十二郎不必为我省钱,我在海贸当中,也偶有所得。”
  池三嘿嘿笑着。
  没狠狠赚上一笔,对不起他晒的这么浓油酱赤的模样。
  待到进了庆楼门口,博士打眼一瞧,连忙喊道:
  “十二郎来了。”
  “掌柜的,十二郎来了。”
  “谁?”
  掌柜的放下手下中算账的笔,定睛一瞧。
  “呀。”
  他连忙从柜台里走出来,十分惊喜的道:
  “十二郎何时回来了?”
  “没多久,回来参加张大郎的婚礼,想念你这里的味道,特意来吃一吃。”
  “快快快。”
  掌柜的连忙催促,顺便把大厨都给叫出来了,今日必须得卖卖力气。
  咱们家乡的人样子可是回来了!
  众人喜笑颜开的,连忙给送到雅间去。
  池三以及几个朋友脸上露出不解之色,纷纷猜测此人的身份。
  至于让庆楼掌柜以及诸多食客都围上来问好吗?
  待到进了包间,又是一阵好茶奉上。
  “几位,外来的便是客,这顿记在我的账上,今日大庖会按照我的口味来做。”
  宋煊伸手示意几人坐下,他自是坐在主位上。
  池三也不敢再多争执,只是有些疑惑。
  待到喝了一口香茶后,这才壮着胆子问:
  “敢问十二郎,现居何官职?”
  “开封知县。”
  池三等人面面相觑。
  主要是宋煊实在是过于年轻了。
  他们跑海一出去就是一两年起步,当真是不清楚大宋东京城这里面的许多消息。
  这也是摸到了大货,想要去东京城做买卖。
  唯有那里才能卖出大价钱。
  他们一路北行,路过此地歇息一二。
  “当真?”
  池三是觉得大宋京城的赤县,如何能被这般年轻之人给掌握?
  要说他爹这个岁数还行能做到的。
  “哈哈。”宋煊笑了几声:
  “我还能联合庆楼以及周遭食客哄骗你们一帮外地来的客商?”
  “那我的本事可是有点大。”
  “你们绝对逃不出我的手腕,所以就甭担心了。”
  池岩等人在海外厮混,自然是明白有势力的海盗大多都是当地官府所扶持。
  实则是他们要收两份钱罢了,还能有养寇自重的好处。
  只不过因为海贸获利颇丰,只要不遇到大风浪。
  人还在,两份保护费他们也给得起。
  况且来庆楼吃饭,是临时起意,还是他主动提起来的。
  他们在茶摊喝茶歇脚,也不曾有人围观。
  池三也是配合的笑了笑:
  “不是我瞧不起人,似十二郎这般年岁,怕是连科举都不曾考过呢,如何能当上赤县的知县?”
  “据我所知,能在那里当知县的,不是能臣干吏,便是上头有人,能够给他铺路提拔,不知道十二郎是哪种?”
  宋煊伸出两根手指。
  “哦,原来是第二种。”
  池三并不觉得大宋有什么权贵姓宋,能如此安排自己的子嗣。
  “不。”宋煊放下手:“本官是两者皆有。”
  此言一出,众人脸色大变。
  “哈哈哈。”池三忍不住大笑道:
  “十二郎勿要怪罪,不是我等看不起你。”
  “实则我等常年在外跑船,没点防备之心,尸体早就喂了鱼虾。”
  “理解理解。”
  宋煊端起茶笑道:
  “你可以差遣你的两个兄弟,去宋城随便打听我宋十二的名号,咱们两个再交流有关海贸的事。”
  “反正时间来的及,上菜还需要些许功夫。”
  “出门在外,小心谨慎乃是我的活命资本,十二郎勿怪。”
  池三抬头示意自己人,出去溜达溜达。
  他还不相信大宋能出现如此厉害的年轻人。
  掌柜的亲自来上菜,又借机与宋煊说话。
  此言听的池三眉眼直跳,他总觉得是他们之间为自己设下的圈套。
  甭说沿途要小心行事,就算是进了东京城,他们这些客商更是要小心行事。
  无论是没命社,还是无忧洞,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那也会找他们麻烦,甚至谋财害命。
  池三之所以在宋城补给。
  他们是听闻前些年神童晏殊在此担任知府,让那些泼皮无赖全都消失了,而且达到了夜不闭户的盛景。
  如此,池三等人才愿意在这里待上一待。
  待到掌柜的走后,宋煊也没多说什么。
  直到池三等两个手下回来了,仔细汇报了他们打听的情况。
  池三大惊失色!
  他重新走进包厢,纳头便拜:
  “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实在是不知道宋太岁就在眼前。”
  “起来吧。”
  宋煊瞥了他一眼笑道:
  “只有你们这样谨慎的出海之人才能活的长久,我用得着。”
  池三一听这话,自是大喜:
  “谢宋太岁肯用小人。”
  他站起来连忙喝了三杯酒道歉:
  “不曾想我大宋竟然会有如此人物,小人实在是佩服,还望宋太岁勿要怪罪。”
  宋煊端起茶杯道:“池三郎,现在咱们可以聊聊海外的事情了?”
  “可以,可以,小人以及几个兄弟定然知无不言。”
  宋煊让众人都无须拘束,尝尝这庆楼的手艺,其余几个兄弟虽然不清楚,但也清楚眼前之人惹不起。
  要不然池三哥儿绝不会如此这般低头。
  “如今丝绸被他国抢占市场,我大宋往外出的最大宗商品是何物?”
  “好叫宋太岁知晓,瓷器。”
  池三连忙解释道:
  “我大宋瓷器贸易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兰无里、单马令、西龙宫、倭国、高丽、三屿等等,他们最爱我大宋的瓷器。”
  “甚至三屿国人常常三五成群,伏于草莽,以暗箭伤人,人多受其害。”
  “但是只要我们把压舱的那些喝大碗茶的不值钱的瓷碗扔出去,他们疯狂争抢,高高兴兴离开。”
  “我问过,他们喜欢这种细腻滑润的外表,清脆悦耳的声音,绚丽多彩的图案,以及胎体与釉体浑然天成的结合。”
  “他们都做不出来这样的,秘方他们也偷不走。”
  池三放下手中的筷子:
  “我听闻有些蛮夷国家,都费大价钱破解我大宋瓷器的烧制秘密。”
  宋煊应了一声。
  待到掌柜的亲自来送菜的时候,宋煊请他拿来笔墨纸砚。
  他在一旁记录烧制瓷器的工匠不能上船。
  池三一瞧宋煊还要记录,一时间喜上眉梢,这说明自己是真的有用。
  宋煊不知道的是,在欧洲,这项烧瓷技术许多王侯、贵族和科学家费无数的精力和财力,去探索这个让他们为之倾倒的秘密。
  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获取成功。
  明末清初光是荷兰就采购了三百多万件,二十年间仅瑞典一国就进口了超过千万件瓷器。
  “所以你们明面上瓷器是最赚钱的?”
  “对。”
  “那走私呢?”
  听到宋煊的询问,桌子上的几个人都不敢言语。
  毕竟眼前这位当真是官员,走私的事,那可不是能拿到台面上说的。
  “我只是了解情况,一没穿官服,二又没有手下,三我也管不到海贸,主要是也想掺和一脚这门生意。”
  前面的话,大家都是辨别的听,但是他们听到宋煊想要掺和生意,想要一起挣钱,那是同道中人啊!
  宋太岁如此有前途,若是将来海贸生意有他保驾护航,甚至给他干股,那也是乐意的。
  池三松了口气:
  “好叫宋太岁知晓,其实是咱们大宋的铜钱!”
  “还是铜钱?”
  宋煊放下笔,有些惊讶:
  “我只晓得契丹人十分喜欢我大宋的钱币,并且流通的全都是,他们为此都放弃自己的铸币权了,海贸的其余国家不喜欢金银?”
  “是的,他们就喜欢咱们大宋的铜钱。”
  不仅是契丹人喜欢用,整个东、南亚各国全都主动拥抱大宋的铜钱。
  自己国家钱,那是什么狗屁,根本就看不上。
  唯有大宋的铜钱,才是天下第一。
  故而外国人人都以自己手里拥有宋钱为荣,高人一等。
  海贸这门生意在大宋建立之前,也是一直在运行的。
  铜钱外流现象是有的,但是规模有限,并不明显。
  可是自从北宋一统南方后,开始制作铜钱,品相好质量足,一经发行就受到欢迎。
  为此律法专门制定禁止往外走私铜钱,特别禁止民间商人在海外贸易当中经营铜钱。
  宋太祖就下令,往外流通两贯的徒一年,五贯就要弃市了。
  宋太宗宽松了一些,从两贯到四贯,五贯到二十贯,也用不着当众被斩首,改为刺面当兵了。
  律法稍微宽松,走私铜钱的买卖就止不住了。
  宋钱流失极为严重,加剧了钱荒,以及价格通胀等问题。
  直到庆历年间,只要一贯就直接处死,不足一贯的,北方人发配岭南等恶州为军。
  南方的广州府、两浙、福建等地发配陕西为军。
  但是就算宋律再严格,可跑海等能是什么良善之辈吗?
  在路上就有许多风险,自然什么最赚钱,就搞什么。
  那一艘船,藏个数万贯去压舱绝对没问题。
  其中倭国、高丽等地出土地宋钱最多。
  南亚等小国更是规定宋钱许进不许出,在咱们国内没问题,绝不能卖给外国人。
  以至于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
  宋煊咳嗽了一声:“四方蛮夷获得铜钱的法子,除了走私,还有什么?”
  “便是他们来朝贡所获得的回赐、以及博买。”
  宋煊倒是也明白回赐这种,但是铜钱一般都是少数,博买是官方钱采购他国客商的东西。
  宋煊又记录了一下这两个。
  标记今后勿要用金银铜,该用其他等价物,用度牒、称号、瓷器、丝绸甚至用银两更方便。
  “宋太岁若是想要禁止这两个,还需要仔细辩驳那些去京城朝贡之人,我听闻他们有冒充使者,骗取回赐,以及做买卖不交税。”
  “嗯,你提的这个意见很好。”
  宋煊又提笔写下:
  “在我的地盘不交税那是不行的,交了税我才能护住你人货的安全。”
  池三连连点头称是。
  最让他感到放心的便是开封县的泼皮无赖大多都被剿灭干净,让他们去干活了。
  没命社直接被捣毁,无忧洞的四个堂口已经覆灭三个,剩下的更是不敢大喘气。
  池三便觉得宋煊是有手段的人。
  否则这些祸害危害来往客商多少年,都没有被解决。
  宋太岁可是状元!
  他一上任就着手解决,关键还解决了!
  可见是一个真正想干事的干臣。
  至于宋太岁退税的操作,池三看不懂。
  单纯觉得宋煊很有想法,必然会受到商人的拥戴。
  “走私铜钱这件事很难查我也理解。”
  宋煊放下笔,又拿起筷子继续吃:
  “我记得北自庆元、中至福建,南至广州,沿海数千里,一年不知道要走多少艘船。”
  “官府派人拦截,如此宽阔的距离,根本就没什么机会拦截的。”
  “宋太岁所言极是。”
  池三觉得宋煊绝非等闲之辈,这并不是官府不作为,而是以有限的人力船只,根本就防不住的。
  走私,才是最暴利的一门生意,许多人都愿意为他冒险。
  更何况他们在船舱底部压着铜钱,到“世界各地”购买物资,那也是极为值钱的钱。
  许多人都愿意跟他们进行交易,从而占据极大的优势。
  因为宋钱实在是太值钱了,再加上受到追捧。
  除了国,属于一贯钱能当数百贯用,如此兑换比例,就相当于一人民币兑换好几百美元,去外面世界随便。
  小钱买回来的,都是值钱玩意,还能在大宋也卖出高价格。
  别说商人走私了,就算是那些看护的水军,也会知法犯法。
  他们从朝廷得到的俸禄,睁一只眼闭只眼,甚至还能获取更多的钱财。
  谁不愿意配合啊?
  别说小卒子能吃到肉,那官商勾结的官员,更是大口吃肉。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才会造就如此的盛况。
  特别是交趾、倭国、高丽三国,尤其是交趾从秦汉到五代长期都是中国管辖范围内。
  交趾的政权经济文化也是融入了中原体系,直到五代末期自立,宋朝也变相的承认了他们独立。
  他们自己做出来的钱实在是粗鄙,故而十分欢迎质量极好的宋钱流入市场。
  正是因为海外各国对宋钱的巨大需求,导致大宋自己国内铸造了很多钱,依旧钱荒,钱都凭空消失了。
  有人也忍不住叹息,就算是巨富之家囤聚,那也终有费的一日,就算是铸成佛像铜器,还有铸造回来的时候。
  唯有扁舟入海,从此一去不返了。
  如今大宋也没有用什么金本位,银本位的,缺乏贵金属储备。
  至于虽然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交子,那也是信用脆弱,没有依靠金银硬通货支撑,极其容易出现超发通货膨胀等问题。
  宋煊又写下交子两个字。
  看样子今后还需要多方筹措金银,用交子来交易,稳住此物,能减少钱荒的加剧。
  “你们一般进口什么种类?”
  “大概就是珍宝、香料、药材、日常用的,和一些新鲜刀子。”
  说话间,池三摆弄了一下从大食国商人那里得到的小刀子,还嵌着宝石。
  宋煊打量了一眼:“这不是宝石?”
  “宋太岁好眼力,这便是琉璃。”
  宋煊啧啧两声:“大食人就是会做买卖。”
  “宋太岁这都知道。”
  池三脸上大喜说着大食国都见闻。
  尤其是他们贩卖昆仑奴都给阉割了,明着说是保护大唐天朝上国的血统。
  实则是他们想卖一代又一代,不能让这些昆仑奴如同牛马一样,自己在大唐繁殖,断了他们的财路。
  阿拉伯人对于赚钱是有着极强的信念的。
  就算五代十国各种战乱,他们也会通过丝绸之路来中原进行交易。
  西北纵然有西夏阻挡,但是也会时不时的有商人、僧人通过,没有被他们发现进入大宋境内,前来交易。
  甚至会绕路走到西南丝绸之路,去成都交易珠宝、象牙、犀牛角之类的值钱玩意。
  相比于李元昊,他爹李德明对于这些过境的商人是极为欢迎的。
  特意找人就算不过西夏过境,也请他们来一趟。
  因为只要走他们西夏的路,那就必须要交“过路保护费”,官方说法叫税费。
  十税一的做法,让这些商人很是苦恼。
  大多都选择偷偷过境,要么就绕路。
  如今的海上贸易自然是极为兴盛。
  宋煊倒是无所谓:“你们航行会迷失方向吗?”
  “只要不来大风暴,还是可以辩驳的。”
  池三心有余悸的道:
  “风暴大的,就算是大船也在一瞬间直接散架,人全都卷到天上去,甚至连海龙王那么大的鱼,也会吹上岸。”
  “至于人然后卷入海底成为鱼鳖的食物,根本就没有逃生的可能,我在岸上就看见过一次,实在是可怕。”
  “哦,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池三发现宋煊对于他描述的大风暴根本就不在意,大感意外他如此平淡的语气。
  此事在跑船人的眼里,就是生死大劫。
  “宋状元觉得我是在说谎?”
  “当然不是,我知道你们说的是真的。”
  “你们跑海船的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活,正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宋煊瞧着池三道:
  “池三郎,我以为你早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了,才会如此喜欢在大海上冒险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此言虽然是颜回说的,但是流传的并不是那么的广泛。
  他们这群几乎没读过书的人更不清楚。
  池三细细咀嚼这句话,登时觉得此言真有力气!
  不愧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这话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
  今后一定要以这句话来传递自己子孙,让他们也都牢牢记住。
  其余几个人也都互相看着,不愧是读书人,嘴里说的话,就是不一般。
  宋煊开口道:“你们是怎么辩驳方向的?”
  池三回过神来,连忙笑着,指着一旁的人: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倒是个有能力肯吃苦之人,想必你的俸禄应该不少。”
  “承蒙宋太岁夸赞,确实是有些劳累,好在池三哥儿肯多分润我们一些钱财。”
  池三郎哈哈大笑,大家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好兄弟,出来一趟必须都得让大家发财。
  “你用指南针吗?”
  舟师脸上的笑容消失,因为池三郎说话没说全,后面还有一句叫做阴晦观指南针。
  “用的。”
  宋煊颔首:
  “燕肃在京城为官,他做出了记里鼓车,又写出了海潮论,现在想要画海图,他告诉我可以用指南针,就算是行军打仗也可以用。”
  “若是你们会画海图,倒是可以帮忙画一下各地的,此事做出后,我自是会为你们请功。”
  池三郎连忙保证定会按照宋太岁的要求去做。
  他不怕宋煊不差遣他们,只要差遣,那就是会有利益纠葛。
  如此一来,他们在大宋境内也就会更好的厮混。
  说真的。
  谁愿意跑一辈子海啊?
  待到生活富足,积累足够多的财富,衣锦还乡。
  在大海上你可以是丛林法则,强者吃肉,败者被吃。
  可是回到家乡,那能干这种事吗?
  如此多的钱财,必然会遭人觊觎。
  那有官府的人照拂,不说惠及三代。
  就算是两代人的香火庇护,也足以让你在家乡安稳的重新扎下根来。
  宋煊年纪轻轻就为赤县知县,政绩还如此突出,将来必定会成为宰相。
  在大宋,有宰相的照拂,可比有什么武将的照拂,更加的有威慑力。
  池三郎只觉得天上掉馅饼,砸的他一时间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宋煊又叮嘱道:
  “燕肃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很丰富,我听他说深海当中,渺茫无几,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
  “宋太岁当真是懂得一些。”
  舟师连连点头:“在以往星宿或者陆地显著地形辨别方位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受到海上气候影响非常大,而且只能确切大致方位。”
  “往往需要到岸后寻找人港,极大的限制了安全和效率。”
  “在外面许多商人,甚至地面上的人也都扮演着海盗。”
  “有了指南针,我们十一月或者十二月出发,一个月就能达到各国以及天竺等地。”
  “我听闻以前都要运用数月才能达到,而且许多船员都会患病而亡,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原因。”
  宋煊当然知道这就是败血症,吃点橘子就好了,但是他没有往外说。
  有了指南针,他们这种短途航行,几乎没什么太大的风险,船舱内存储的瓜果,甚至也能靠岸摘取或者筹集淡水。
  要是再航行的过久,那败血症就要出来了。
  “去倭国、高丽的航道,你们熟悉吗?”
  “自然。”
  池三郎连忙跟宋煊说着,他们去高丽倭国是乘夏或者初秋后南风,回来则是春东北信风。
  他们全都跑过,尤其是倭国对于宋钱的需求量很大。
  “你们觉得高丽士卒武备如何?”
  宋煊又提了一个他感兴趣的点:
  “高丽在太宗朝断绝使者,不来朝贡,但是在真宗时期,他们大破辽军,又恢复朝贡。”
  “只不过又因为败给契丹人,再次断绝朝贡。”
  “宋太岁所问,倒是让我不知作何回答。”
  池三郎陷入回忆当中:
  “高丽士卒个头不高,但是所用步弓极大,而且持弓者多是精锐士卒。”
  “其余士卒则是战力不强,甚至都吃不饱,只会欺压百姓。”
  “高丽内也不缺乏因为战乱逃入的汉人,会说两国语言,在高丽贵人府中做事。”
  “小人觉得那些高丽贵族个个都是鼻孔朝天,一副天下老大的模样。”
  “嗯。”
  宋煊应了一声:“赢了就翘,输了就跪地认输,我倒是还没有见过高丽人呢。”
  宋朝不像唐朝,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宗主国,享受万国来朝的荣耀。
  可此举又有些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好处。、
  因为从秦汉以来,就把大一统刻在了脑子里,把四方蛮夷臣服视作国家荣耀。
  那就是往往在国家的经济交往中,无不奉行着不与蛮夷争利的观点出发。
  朝廷厚往薄来,轻视经济效益,重视万国宗主的虚名。
  海外诸国乐于获得丰厚的回赐,争相朝贡。
  但是大宋实际情况是既没有充当最大宗主国的势力和雄心,又十分的重视经济贸易。
  所以一般是情谊归情谊,可生意归生意!
  你想朝贡就朝贡,那必然不行。
  反正我跟你们做生意,那我必须得获利,赔钱的买卖我不想干。
  宋朝为了获取更多的税收,是大力鼓舞海边等地百姓出海经商的。
  只要你在制定的地方登记,领取凭证,回来的时候接受交税,那我必然支持你在海外经商。
  甚至还要官方组织大家一起祭祀海神,修建祠堂。
  他们出海的人是非常愿意信奉这种神明的。
  要是你贸易的生意做得大,朝廷是可以给你们一定大官职作为奖赏。
  所以池三郎对于宋煊的招徕,那是非常乐意的。
  要不然光凭借他们的实力,可不一定能靠的上官府。
  官府的支持,也导致了在大唐时期海贸由波斯人、阿拉伯人把控的局面,一下子就得到了改变。
  大批的汉人海商涌入到这项生意当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更何况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少了使节那种政治属性,自然是什么赚钱搞什么。
  经济的繁荣发展与驱动力,让这群海商扩大贸易范围,开发贸易产品,拓展贸易市场。
  你比我航行的远挣大钱了,行,那我下一次比你航行的还要远。
  比谁牛逼,比谁获利更多。
  反正内卷这件事,从古至今都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朝廷对于市舶司的人选十分的慎重,你觉得这个法子有用吗?”
  “嘿嘿嘿。”
  池三郎先是笑了几声:“宋太岁,这种事不好说的,毕竟我们也没有实质上的证据。”
  宋煊眉头一挑,便知道这里面是话中有话。
  有些事他们不方便说。
  “市舶贸易利润丰厚,谁不想把持在自己手里啊?”
  宋煊又在上面记录了一下:“既然你们说没有证据,便是听到了一些传闻。”
  “广州府距离开封府远隔两千里,许多消息无法及时传回来,那也是正常的。”
  “此事我会找机会与官家说一说,只能勤换着点这批人了,避免们为自己窃取私利。”
  “宋太岁说的太对了。”
  池三又饮了口酒:“我听人说人非圣贤,谁不爱财啊?”
  “是啊,人性使然。”
  宋煊指了指自己道:
  “就我那也是喜欢过有钱的生活,而不是连顿庆楼的饭菜都吃不起的日子。”
  “快哉,快哉。”
  池三郎又端起酒杯道:“小人也见识过许多官员,从来没有遇到过如宋太岁这般敢于直言的官员。”
  “他们想要小人的钱,不会明说,还会一个劲的暗示,是我要主动送给他们。”
  “他们不想拿钱,好像这钱是什么肮脏之物。”
  “可是他们背地里却是一个劲的数来数去,好不让人觉得鄙视。”
  “哈哈哈。”
  宋煊啧啧两声:“士大夫们,素来喜欢一个雅字为自己遮羞罢了,我亦不喜与他们虚与委蛇。”
  池三郎没好意思问什么叫虚与委蛇。
  但宋煊说的话,是真的有道理,让他觉得服气。
  放眼整个天下,连皇帝都爱财,谁能不爱财?
  他们只是喝酒敬宋煊,并不催促宋煊饮酒。
  宋煊喝了口茶:“你们既然回来想要卖高价,有没有考虑拍卖?”
  “宋太岁所言的拍卖是什么意思?”
  宋煊便给他们解释了一二,顺便讲了一下有关樊楼的拍卖。
  “不知宋太岁能否代为引荐?”
  “我近日没有时间,回头可以给你写个条子,你到了东京城直接去樊楼找钱掌柜的,说要见刘知州。”
  “哪位刘知州?”
  宋煊夹着菜:“就是大娘娘侄儿刘从德,那位刘知州。”
  “啊!”
  池三大惊。
  他没想到宋煊说的那句话是真的,而不是吹牛逼。
  池三以为宋煊的关系是他岳父老人家枢密使,可若是跟大娘娘搭上关系。
  那确实是既有能力,朝中又有关系了。
  如何能不升官发财?
  “多谢宋太岁的条子。”
  池三认为自己有了宋煊的照拂,在东京城必然能够顺顺利利的。
  要不然他上哪里能得到这种巴结大娘娘侄子的机会去?
  人家刘府连大门都不会让你进去的。
  “你既然对自己的货物有信心,那就去试一试,抽成你们自己做主商定,不要太让着他了,交易一笔物品,还是要交税的。”
  宋煊放下手中的筷子:
  “在开封县的地头,我再重申一遍,只要你们老实交税,我就罩着你。”
  “若是我还没回去,你直接去寻看门的,唤做齐乐成,他会给你们料理妥当的。”
  “明白,明白。”池三再次敬了宋煊一杯。
  宋煊点头表示接受,再次开口道:
  “你们船上若是有人不想跑船了,回头派个人在东京城开个门面。”
  “届时你们就可以把海外贸易来的东西,放在那里,自卖或者参加拍卖会都可以。”
  池三再次开口道:“宋太岁如此安排,小人不知道要如何报答了!”
  毕竟他相信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好。
  甜枣宋大官人给完了,那么他的条件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