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重回1980:从挑货郎开始发家 > 第258章 小商品批发市场(6000字)
  第257章 小商品批发市场(6000字)
  曹主任的效率很高。
  两天后,镇政府会议室非常热闹。
  一方以陈光明、曹主任和副镇长、委员、代表们聚集在会议室,商量陈光明提出的要地建厂的事情。。
  西面那块紧邻批发中心的二十亩荒地成了谈论的重点,场中的气氛显得非常的凝重。
  “二十亩,张口就要二十亩。”
  副镇长孙老著眉,“曹主任,陈光明同志能干我们支持,但这地是集体的,给私人厂子建什么物流中心,闻所未闻。”
  “就是!”另一个干部帮腔,“荒是荒在那里,可也不是这么个用法,修个集体仓库,或者给镇办厂子扩地方都行嘛!”
  曹主任稳如泰山,端著茶杯缓缓呷了一口:“孙镇长说的有道理,地是集体的命根子,动,就要动出道理来。”
  他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地扫过反对者,“陈光明同志不是要拿地,是要带著咱们集体一起干。”
  “二十亩地,他提出的方案是镇集体占股百分之二十,白纸黑字的股份,往后但凡有红利,就有镇政府一份,这是把集体的死地,变成了活钱,为什么反对?”
  会议室静了一瞬。
  陈光明接过话头,“不止钱,荒地变成物流中心,眼前就需要至少六十个常驻劳力,理货、入库、搬运、调度,这还只是头一步。”
  “隨著中心运转起来,围绕它服务的小推车、小饭铺、茶水摊、修修补补—曹主任推算过,三五百个镇上的閒散劳力都有活计,在家门口把钱挣了。”
  听了他的话后,有人脸上露出意动。
  有人还在摇头:“说的好听,万一砸手里怎么办?”
  陈光明听闻直接站起身,指了指批发中心的位置,“孙镇长,各位领导,请问这批发中心,现在是砸了,还是活了?”
  “短短半月,日均过两千人流量,单日营业额最高摸过八万的门槛,那边快被商贩挤爆的仓库,太乱了。”
  “必须要建起分拣中心,才能把马屿镇这块牌子彻底立起来,现在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可不会有了。”
  他的话重重砸在每个人心上。
  谁都不能否认,陈光明的批发市场是成功的。
  曹主任见此再次接话,“光明厂愿担主责,占百分之六十的股,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开放给各个代工点认购,风险层层分摊,红利大家共享。”
  “这既符合中央一號文件搞活经济的精神,也能实实在在壮大了咱们本地的家底,举手表决吧。”
  沉默持续了半分钟。
  孙老栓那紧皱的眉毛一点点鬆开,慢慢举起右手。
  紧接著。
  一个、两个—原本反对的面孔陆续举手。
  方案通过!
  陈光明见此,也终於鬆了口气。
  成功了。
  有了这个分拣中心,加上批发中心,一个批发市场就算是建成了,比县里的商城都要早了很多年。
  镇上的未来,也会因此而改变。
  没有隆重的奠基仪式,只有周建国嘶哑的吼声,十几个泥瓦匠、木匠熟练地搭起架子、开挖地基。
  他们分成几组轮番上阵,挖土,夯基,架设粗大的木头樑柱。
  泥水工则迅速砌起简易围墙的主体,石头混著泥浆垒砌的动静沉闷而坚实。
  临时从三家村和附近代工点抽调来的壮劳力、甚至还有部分心思灵活的半大小子充当起小工,推著满载碎石的独轮车在工地各处穿梭填补,帮著抬木头、运泥浆。
  吆喝声、铁器与石头的碰撞声、木头被捶打的闷响混成一片,日夜不息。
  烟尘瀰漫中,一个巨大的棚架和旁边稍小的功能平房骨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当简易的围墙合拢,巨大的顶棚钢架结构横跨整个区域,陈光明和汪师兄在棚架下的平地上摊开图纸。
  陈光明指著草图解释道:“以后货物分两块走。”
  “先按区域划成三大片,给片区编號,货物卸下来,先打上片区號,这是粗抹。”
  “第二步,细拆到货类,比如01片区的工装衬衫、袄、劳保手套,全给编成不同的小码,按码分堆入库上架。”
  “来提货的商贩,只看他的提货单上的区域和货类码,直奔对应仓位,像邮局找信箱,货郎只看號,货管员只认號,对上了就提走,这效率比之前可快的多。”
  汪师兄认真听著,脸上露出敬佩的表情。
  很快,简陋的分抹中心开始试运行。
  第一批招募的四十名本地工人,大多是手脚麻利的妇女和精干的后生,被紧急叫到空荡荡的棚架下进行实战演练。
  用石灰在地上画出巨大的方格代表未来的仓库,贴上临时的编號。
  “那车从红星代工点来的工装裤,卸下来,先看它们要去哪儿?”
  “货单,哦,02片区—02片区的货类码多少?质工装长裤?003!快,赶紧找02区003码的方格,往里!”
  货郎捏著一张模擬提货单,一头扎进那些方格迷宫,根据编號和地上潦草的临时区域牌子指引,飞快地提出了標註好的几包模擬衣物,过程竟只了几分钟。
  “哎哟娘嘞,这可比以前在老仓库里跟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省事太多了!”一个货郎脸上掩不住惊喜。
  其他货郎也都点头,都说著陈光明太厉害了。
  曹主任等人看了,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货郎们开始按照新章程,验过採购单和预交款项凭据后,先到一个简易小窗口领取带“区域-货类”编码的提货单,然后才被允许进入货品被分好类的中心內部。
  虽然灰濛濛的棚架下水泥地面还没硬化完成,有些地方还留著洼坑水跡,堆放的货物包裹也只能堆放在临时铺了防潮草蓆的垫仓板或石灰划定的格子区域里。
  但这套生疏却高效起来的程序,真的厉害。
  提货指引牌虽然粗糙却鲜明,提货单精准指向,混乱、撕扯、货物被踩坏的事故根本不会发生了。
  货郎们脸上的烦躁和警惕逐渐被新奇和忙碌填满,在棚架和围墙划出的通道里匆忙而有条不素地穿梭。
  “哎,老张,看看你这单子,02区劳保手套004,那边、就那片掛了02区手套牌子的地方去!”一个货郎指点著同伴。
  “嘿,还真快,以前这工夫也就够抢半车货的!”被指点的人应著,脸上露出一丝轻鬆的笑意,脚步不停,方向明確地小跑而去。
  棚架外刚卸货的平板车、独轮车的车夫们也不用没头苍蝇似的往里硬挤,等著入口管理人员依著各区域的仓位鬆紧安排著先后顺序和车次进去,车辙交错爭道、互不相让的衝突大大减少。
  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很快消息就传了出去,马上迎来一片讚嘆之声。
  原本棘手的问题,被陈光明轻鬆解决了。
  县国营运输公司大院的二层红砖小楼內,经理宋明理的脸色沉得可怕。
  会议桌旁坐满了运输公司的科长、调度员,个个面色凝重。
  “光明批发中心现在建起的那个什么分拣中心,就是明摆著挖社会主义的墙脚!”
  “用他们的私车、散兵游勇,搞运输的无序竞爭,把我们正规的计划物流挤得没了空间。”
  “那些本该通过我们国营渠道、走正规计划指令下拨的物资,都被他们拦截、拆散、
  低价倾销,这种混乱局面不整治,计划经济的根基何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何在?!”
  “他们扰乱大计,破坏国家统购统销,靠的就是这种钻空子的表面功夫,必须向上反映!”
  “我要以扰乱计划经济物流秩序的名义,实名举报!工商局、经委都得去,给县里打专题报告,我就不信了,这股歪风邪气还能压过社会主义的铁拳!”
  县工商局的反应比预料中还要快。
  次日上午,两辆漆皮斑驳的吉普车便轰鸣著开进了批发中心停车场,灰尘瀰漫。
  带队的是工商局的一位副局长,身后跟著几个神情严肃、拿著公文包和笔记本的科长。
  他们脸色紧绷,对满面春风迎上来的陈光明和曹主任视若无睹,只冷冷道:“陈光明同志,我们接到群眾举报,反映你所建立的光明批发中心,涉嫌无序经营,扰乱国家物资流通计划,破坏计划经济秩序,现在依法进行现场调查核实,请配合。”
  整个批发中心要时陷入一片诡异的死寂。
  进货的、出货的商贩都不由自主停下脚步,脸上满是惊疑、恐惧和观望。
  货郎们挤在角落里,紧了手里的单子,有人开始悄悄把货物往身后藏。
  先前棚架下刚建立不久的那种顺畅秩序,瞬间凝固,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
  副局长目光锐利地扫视著简易围墙內忙碌的景象。
  不同区域的编码牌子、正在指挥作业的汪师兄、堆放在垫仓板上按编码分类的货物、
  工人们依据单据有条不紊操作的程序,一切都显得那么规范。
  “领导。”陈光明脸上那点微弱的笑容早已敛去,眼神却出乎意料的平静,“我们每一项经营活动,都严格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执行,鼓励发展商品生產和流通。”
  “分抹中心是为了有序组织个体经济的商品流通,更好服务周边群眾生活和市场需求,不涉及任何计划物资。”
  副局长表情纹丝不动,只是盯著他,“空口白牙没用,手续,规划许可,批文,你们这种规模的集中物流行为,有无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备案文件?”
  “否则就是私自设立物资中转场所,扰乱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后果你要掂量清楚。”
  他身后一名科长已经拿出了厚厚的记录本,摊开在膝盖上,要把陈光明的话都记录下来的架势。
  空气仿佛要凝结成块,压得人喘不过气。
  远处棚架下,几个年轻的女工眼晴都红了。
  就在这时,陈光明深吸一口气,在无数道紧张、忧虑甚至带著点绝望的目光注视下,缓缓地、异常沉稳地开口,“领导,您要的文件,我们准备了。”
  他转向旁边的余平,做了个手势。
  余平立刻快步跑进集散中心那间临时隔出来的、墙面还露看砖缝的管理办公室。
  不到十秒。
  余平捧著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大步跑回。
  陈光明接过那几页纸,直接走到站在最前面、冷著脸的副局长面前一步开外的地方站定,並未递给他,而是当著所有人的面,高高举起那份文件封面。
  《中共中央关於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副局长伸出的、准备接文件的手僵在半空,脸上那如同铁板的神情第一次出现了动摇和错,甚至隱隱泛起一丝惊疑不定和猝不及防。
  他忽然想起了文件之中的內容。
  举报內容扰乱计划经济的指控,在这份明確鼓励商品流通的中央一號文件面前,忽然就变了味道。
  陈光明的目光如炬,直视著副局长,“我们光明物流集散中心所做的,正是响应中央政策號召,服务於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製衣业商品流通。”
  “我们主动报请了曹主任和马屿镇政府的联合审批立项,镇集体占股百分之二十,光明厂百分之六十,剩下的由各村代工点认购,完全遵循组织起来、集体发展的道路!”
  “手续齐备,批文清晰,这叫搞活地方经济,怎么能是无序经营?怎么就成了扰乱大计?!”
  在中央一號文件那无可辩驳的权威面前,在陈光明这掷地有声、有凭有据的质询面前,副局长脸色变化。
  他脸色阵红阵白,嘴唇懦了几下,却没能发出任何一个反驳的词语。
  “我——-我们需要把这些情况带回去,仔细研究。”了半响,副局长才挤出这么一句话。
  就在此时,曹主任也赶了过来。
  副局长连忙上前询问,確实得到了肯定的回覆。
  “曹主任,麻烦你,把相关立项批文和备案材料准备一份,我们要核实,陈光明同志,你们——·照常经营,但务必合法依规。”
  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风暴,被一张盖著中央大印的政策批文和一份清晰明確的集体股资规划消除掉了。
  工商局的一行人像来时一样坐车匆匆离开,甚至连句场面话都没留下。
  当吉普车的烟尘远去,在所有人胸口的那股浊气骤然喷涌而出!
  棚架下响起压抑已久的巨大欢呼,不知是谁第一个喊出来的,紧接著如同山呼海啸:
  “光明!光明!”
  “中央一號文件说了算!”
  “乾的漂亮,陈主任乾的漂亮!”
  工人们、商贩们、货郎们激动地拍手,脚,脸上有扬眉吐气的振奋,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燃烧看前所未有的自信,再一次的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到来。
  曹主任擦了擦额角不知何时渗出的细汗,看向陈光明的眼神复杂无比,既有如释重负的轻鬆,更有一种对身边这人无比清醒的政策敏感度和行动力的惊嘆。
  他重重拍了一下陈光明的肩膀,所有言语似乎都凝聚在这一拍之中。
  “干!抓紧干!
  陈光明看著大家,语气轻鬆的开口。
  大家连忙应是。
  工商局调查的风波刚过,马屿光明服装批发中心內的喧囂便成倍暴涨起来。
  货郎们摩拳擦掌,汪师兄领著他的新团队忙得脚不沾地,而陈光明的心思却早就不在衣服上了。
  他站在分拣中心新落成的控制台上,俯瞰著下方初显秩序却又生机勃勃的货物洪流。
  成捆的光明牌工装、衬衫被高效分抹。
  但陈光明的目光,却锐利地扫过远处略显空旷的库区一角。
  “汪经理,你觉得这里该填满什么?”陈光明指著那片预留区域问道。
  汪师兄刚匯报完工商局无功而返后各家供销点的反馈,此刻略一沉吟,凭藉多年百货站的经验,立刻嗅到了方向,“老板,衣服是快,但老百姓过日子,需要的可不止身上穿的!鞋子、袋子、锅碗瓢盆、针头线脑——”
  “这些才是家家必备、消耗量大、薄利多销的好东西,咱们交通便利,货郎队伍庞大,如果能—”
  “说下去!”陈光明眼中精光一闪。
  “如果能把这些日用小百货引入市场,不光货郎能一次性配齐货,减少奔波,老百姓也能在村里买到比百货商店更便宜、更丰富的玩意儿!”
  “这市场才真正叫批发中心,才真正把住日用品的流通命脉!”汪师兄越说越激动,这正是他离开暮气沉沉的百货商店后梦寐以求的图景。
  “好,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陈光明脸上带著笑容,“被宋经理这么一闹,咱们更要光明正大,做大做强,服装批发做起来了,是时候把光明的牌子,掛到更多老百姓用得著的东西上了。”
  陈光明本身就是靠著挑货郎卖小商品起家的,之前也有很多货郎来拿小商品的货源,这也算是回到起点。
  他去找了张有財。
  隨著市场完全开放,张有財也不一样了。
  以前他只是偷偷摸摸倒卖商品。
  但是现在也可以光明正大的销售小商品了。
  因此,现在张有財在镇上的发展非常好。
  只要把手头有货源的消息散播出去,完全不愁没有货郎上门来拿货。
  如果不是陈光明抢占了不少新机,建了衣服厂和批发市场,混的都不一定有张有財好。
  毕竟张有財掌握的渠道,还是他现在所欠缺的。
  “光明,你怎么来了?”张有財见到陈光明连忙笑著迎了出来,现在的陈光明可是今非昔比了。
  连他都不得不感慨陈光明的成长速度。
  原本的挑货郎,现在也成了大老板了。
  “过来跟哥商量个事儿。”
  陈光明也不藏著掖著,把想要在批发市场卖小商品的主意说了,想要拉著张有財一起干。
  有了张有財的渠道,批发市场的小商品种类在短时间內肯定就能覆盖掉百货商店的商品种类。
  这可以让批发市场在和百货商店接下去的爭斗中占据绝对的上风,抢占市场。
  “哈哈,这事我也早就想要干了。”
  张有財满脸兴奋。
  陈光明的批发中心他见过,早就眼馋很久了。
  他手里面的货源充足。
  只要出货的速度够快,赚钱速度就能成倍涨。
  虽然要被陈光明的批发市场抽一笔,但完全值得!
  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现在陈光明要求他去批发市场卖东西,他求之不得,两人马上就一拍即合,把事情定了下来。
  第二天。
  他就来到了批发市场。
  陈光明当即给他划了一块店铺,免了三年租金。
  张有財也非常给力,马上就去联繫货源了。
  短短时间內。
  货架上就摆满了小商品。
  百货商店能买到的,这里有。
  百货商店买不到的,这里还有!
  很快,一场无声的品类扩张战悄然打响。
  除了小商品,自然少不了陈光明自己產业布局上早有伏笔的部分的塑革鞋和塑编製品。
  塑编社现在主要为服装厂提供內外包装袋,產能充沛,还有很多的富余可以拿到批发市场出售。
  陈光明立即下令,“小姨父,作坊要扩產了,把咱们做好的菜篮子、手提袋、大小尺寸的编织袋,都给我大量生產出来,品质做好,成本压下去。”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小商品。
  虽然他找了张有財,但不可能完全靠张有財。
  余平运输队的信息网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让王会计带人奔赴小商品製造兴盛的邻省几个县市,目的明確,採购一切老百姓需要的、物美价廉的针线、纽扣、毛巾、袜子、塘瓷杯、肥皂、简单的文具、低廉的玩具等等。
  种类要全,价格要低到令所有货郎心动!
  这波操作的底气,来自於刚刚建成的分抹中心和飞速扩充的运输能力。
  陈光明的策略清晰,依託超高的物流效率和庞大、下沉能力极强的货郎网络,用海量、低价、高频次流转的民生日用小商品,彻底填满农村市场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