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我编的野史都成真了 > 第136章 衝击
  第136章 衝击
  平帐大师的出现,不仅为一些骗经费的提供了藉口,也切实衝击了真正的科研项目。
  美国,加利福利亚,某研究站。
  凯尔推开实验室的门,发现莉娜正在接电话,她的表情从困惑变成错,最后归於平静。
  “怎么了?数据又出问题了?”
  “好的,我理解。”她掛断电话,看向凯尔,“又一家撤了。”
  凯尔放下背包:“这次是谁?”
  “洛维科技。”莉娜揉了揉太阳穴,“他们说市场风向变了,建议我们调整研究方向北凯尔走过去,伸手转动电脑屏幕,映出邮件末尾的公司l0g0,他们最新的潜在投资人。
  “发件人:洛维科技。
  主题:投资评估结果,资金调整通知。
  基於当前市场对修正风险的普遍担忧,引发的市场不確定性,我方重新评估对空间摺叠项目的资金支持,决定暂停项目的追加投资,直至技术可行性得到进一步验证。
  即日起暂停第二阶段注资,已拨款部分可继续使用至本季度末。”
  “这是这周第几个撤资的机构了?”
  “第五个。”
  “他们也是觉得我们的研究会被“修正』掉?”
  莉娜点头:“差不多,现在投资圈都在传,说某些前沿科技可能根本突破不了,因为世界不允许,所以不只是我们,很多我知道的项目都出现了资金问题。”
  他们的项目始於五年前,在硅谷一场科技沙龙上,遇到了马丁·克劳斯,以投资闻名的科技狂人,一个喜欢往奇怪项目里砸钱的亿万富翁。
  当莉娜作为量子物理博士受邀发表关於空间摺叠的演讲,马丁·克劳斯当场签了张支票。
  “空间传送?听著像科幻小说。”当时马丁·克劳斯晃著威士忌酒杯,“但我喜欢科幻小说。”
  最初的几年,实验室就像马丁的私人游乐场。
  除了偶尔带著朋友前来参观,欣赏那些充满科幻色彩的实验设备和奇思妙想的研究思路,几乎无人关注他们的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
  儘管进展缓慢,实验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但马丁·克劳斯並不在乎,也从不干涉研究进度。
  对他来说,参与到將科幻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才是最大的乐趣。
  “反正这点钱对我来,不过是游艇升级预算的零头。”他常这么说。
  在他的支持下,实验室的设备不断升级。
  他们买下这座废弃的军事仓库,投入大量资金將其改造成现代化实验室,甚至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挖来两个工程师。
  他们的研究很简单,尝试让一个物体,哪怕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从实验室的这一端“消失”,然后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另一端。
  从理论层面来讲,这並非完全没有可能。
  量子物理中有一些现象表明,微观粒子可以实现这一目標。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將这个效应放大到宏观世界。
  一开始,就像他们研究的东西一样,是微观的,微小的,虽然概念广为流传,但並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然而,不久前,网上突然爆出“穿越者”的消息。
  毫无徵兆地,所有和“时空”“传送”沾边的研究成了眾人追捧的对象。
  这听起来荒诞至极的事情,却极大地激发了公眾对“超常规科技”的兴趣。
  他们的研究自然也进入了大眾的视野。
  几乎一夜之间,投资机构纷纷主动找上门来。
  那期间,莉娜的邮箱在48小时內涌入71封未读邮件,实验室帐户余额在七天內增长十倍。
  “你们的研究,是不是和『空间传送”有关?”西装革履的男人坐在实验室里,眼晴发亮,“我们很感兴趣。”
  “我们还没成功呢。”凯尔看著不断跳动的帐户数字,提醒道。
  “不重要,现在投资人要的是『可能性”,不是结果。”
  最疯狂的时候,某家想抢占“未来物流市场”的运输公司巨头甚至未经预约,直接派专机送来投资。
  那段时间,他们频繁接到问询,甚至军方也派人前来,隱嗨地询问项目在军事应用方面的潜力。
  然后,就在这几天,“修正理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在学术期刊和社交媒体同步爆发,风向骤变。
  学术期刊上冒出十几篇文章,討论“科技发展是否存在隱形上限”,试图剖析这个全新的理论。
  社交媒体上,有人整理了近百起“研究即將突破时突然失败”的案例。
  从某量子计算机在关键数据生成时的突然宕机,到核聚变装置的莫名故障,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经过。
  然后给出一个很暖昧的结论:“某些领域的突破障碍,或许不仅是技术问题。”
  於是投资人的態度立刻变了。
  第一封撤资邮件来自远空科技基金,隨邮件还附带了十二页厚厚的风险评估报告,里面详细罗列了各种潜在风险。
  “考虑到修正理论提出的风险,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投资组合。”
  接著,北极星资本通过视讯会议传达了撤资决定,屏幕里的投资人一脸歉意:“不是对你们没信心,但董事会要求规避『高修正风险”领域—“
  短时间內连续发生的两次巨大转变,確实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麻烦。
  不过,这些情况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午休时,他们刷到《华尔街日报》的推送。
  標题为《“修正恐慌”衝击科技投资》的文章中,详细列举了最近遭遇撤资的项目。
  某核聚变初创公司失去主要投资人,军方暂停对“脑机接口武器化”的资助,甚至连nasa的某秘密项目都传出了预算削减的消息。
  《科技巨头纷纷设立“修正风险对冲基金”》,报导中提到科技投资降温,风投纷纷转向“低风险”领域。
  “现在所有人都在找藉口。”凯尔嘆气,“投资人怕风险,学术界怕失败,而『修正』成了最好的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