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圣徒
安娜贝拉將《故事》手稿暂时放在一边,带著一种困惑,求证的心情,继续在祖父留下的那堆笔记和手稿中翻找。
隨后她又读了几篇祖父写下的其他故事。
有关於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冒险,有关於深海怪物的惊悚小说,还有关於人工智慧失控的未来寓言·
这些故事构思精巧,情节紧张刺激,在这些故事里,安娜贝拉留意到一些细节。
比如,在某个科幻故事里,一位坚韧的女性科学家角色,其说话的语气和面对危机时的反应,
让她隱约觉得有点像自己印象中的祖母。
在另一篇惊悚小说里,一个配角小男孩的调皮捣蛋和偶尔流露的善良,让她想起了父亲小时候照片里的样子。
“看来母亲说的是真的,”安娜贝拉心想,“祖父確实喜欢把身边人的特点,融入到故事角色里。”
这让她对祖父的创作方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然后,她翻到了一本標题为《圣徒》的手稿。
故事开篇描绘了一个名为“暮钟”的国际性秘密组织。
这个组织並非蛰伏於某个角落,而是像一个庞大的,无形的网络,成员遍布世界各地,
他们像幽灵一样,穿行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
他们的目標並非金银財宝,而是那些更古老禁忌的东西,散落在废弃神庙石缝里,深埋在帝王陵寢中,或是封存在某个遥远部落里,与不朽,神力或超自然力量相关的古老传说和神秘物品。
故事描写了他们潜入埃及的金字塔深处,西藏雪山无人区挖掘失落神庙,在战乱地区爭夺据传拥有神秘力量的金属碎片“暮钟”的行动方式充满隱秘性,还伴隨著对古蹟的破坏和对当地秩序的扰乱。
他们还极其擅长寻找和吸纳成员。
他们的目標往往是失意者,破產的商人,失去信仰的神职人员,身患绝症寻求慰藉的富人,对社会充满愤怒的年轻人,在战爭中失去一切的士兵利用他们的绝望,痛苦或野心,描绘接触“暮钟”追寻的力量將带来的“救赎”,“意义”或“新生”。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而在这眾多人当中,有一个人,被称为“圣徒”。
没有人知道“圣徒”的真实姓名或来歷,就像没人记得冬天的第一片雪叫什么。
只知道他曾是一个被命运践踏到泥潭深处的人。
据说,他失去过所爱之人,承受过刻骨的背叛,经歷过酷刑折磨,最终只剩下一具空壳在世上游荡,卑微如尘埃。
那种极致的绝望,成了暮钟眼中独一无二的纯净容器。
他被选中了。
在一系列血腥筛选之后,他与其他几个同样不幸的灵魂,被带到了一个由古老符號构成的祭坛。
那过程—令人胆寒。
他们被固定在冰冷的位置上,皮肤上涂抹著腥臭的,混合了奇怪粉末的粘稠液体。
然后诡异的,绝非人类耳朵能承受的喻鸣声开始在空气中震动,光线也变得扭曲,癲狂。
有人立刻开始嘶吼,抽搐,口吐白沫,眼球爆裂,有人在疯狂的扭动中骨骼断裂,內臟破裂,
当场死亡,还有人眼神变得空洞,只剩下一副躯壳在无意识地颤抖,傻笑痛苦如同实质的火焰,灼烧著每一个细胞。
在意识即將彻底湮灭的边缘,当灵魂仿佛被撕裂成无数碎片拋撒向虚无的深渊,他看到了。
不是神明慈祥的光辉,也不是魔鬼狞的面孔。
那是一种——.存在。
它冰冷,古老,漠然,散发出纯粹的“非人”感。
它的“目光”瞬间贯穿了他残存的意识。
就在那一刻,某种不属於他的东西,浩瀚,冰冷,蕴含著无数破碎时间感与预兆的信息洪流,
暴力地注入了他的身体和灵魂!
一些破碎的画面和感觉,在他脑中挥之不去,那並非回忆,而是即將发生在附近未来的碎片。
他活了下来,他是唯一的倖存者。
他是“圣徒”。
从此,他成了“暮钟”的心臟。
他那並非预言,更像是亲身“预演”了未来的能力,指引著组织如魅影般穿行在国际组织的罗网间。
国际刑警,各国特种部队,甚至一些古老秘密结社的猎魔人,布下天罗地网,一次次几乎要拔除这颗毒瘤。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港口突袭,罗浮宫地下的追捕,太平洋岛国上的伏击然而每一次,在最致命的关头,组织总能化险为夷,不是依靠强大的火力或防御,而是源於一种仿佛提前几分钟,甚至几小时预知了整个抓捕过程所有细节的能力。
警方的狙击手瞄准镜刚锁定目標,目標已缩进死角,突击队炸开大门,內部早已人去楼空,提前埋设的追踪器会在毫无预兆的时刻失灵,任何精心设计的陷阱,在“圣徒”眼前都像是开了透视一样。
在他的指引下,“暮钟”的力量在阴影中膨胀到前所未有的顶点。
他们高效,精准,如同瘟疫般在世界各地引发“献祭”混乱却又无跡可寻。
然而,“圣徒”的辉煌並未持续太久。
在一次重要的內部集会上,他正在主持仪式时,身体突然毫无徵兆地散发出强烈的光芒。
光芒迅速吞噬了他的形体,整个过程无声无息。
当光芒散去,原地空无一物,没有留下任何灰或残骸。
“暮钟”高层宣称这是“神明”接引“圣徒”进入了“永恆神国”,获得了真正的“永生”。
他们將此事件神圣化,写入教义。
但失去了“圣徒”那精准无比的预知能力,“暮钟”的行动立刻变得笨拙而充满风险。
预知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多次行动失败,成员损失惨重。
很快,在国际力量的联合打击下,“暮钟”组织迅速瓦解。
隨著“暮钟”的瓦解,核心记录被毁,知情人或死或逃。
所有关於“圣徒”的真实信息,如同他本人消失的方式一样,彻底消散在黑暗的歷史尘埃里,
再无痕跡可寻。
安娜贝拉看到这,强烈的熟悉感再次出现。
她闭上眼晴,努力在记忆的碎片中搜寻,故事里那个圣徒的形象。
不是书,不是电影..是更直接的画面。
电视新闻!
一个模糊的画面逐渐清晰,之前,她在晚间新闻里看过一个专题报导,关於一个颇具爭议的富豪的葬礼。
那人叫什么来著?名字有点口—好像是—维克多·索科洛夫?
对!就是他!
安娜贝拉猛地睁开眼睛,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新闻里描述的维克多·索科洛夫,其人生轨跡与《圣徒》故事里的“圣徒”有几分形似。
报导详细讲述了他早年的不幸,出生在东欧某个动盪的小国,童年饱受战乱和贫困之苦,少年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流落街头,甚至传闻遭受过非人的虐待。
这些经歷被媒体渲染得极其悽惨,塑造了一个从地狱爬出来的倖存者形象。
后来,索科洛夫像变了一个人,
他神秘地积累了巨额財富,產业遍布能源,航运和一些模糊不清的“国际諮询”领域。
他的发家史充满了谜团和爭议。
新闻里提到,他长期被多国情报机构调查,怀疑他与东欧的黑手党,南美的毒梟,甚至非洲的军火走私网络有千丝万缕的联繫。
他的商业帝国建立在灰色地带,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国际组织曾多次想要逮捕他,但都被他用合適的理由逃脱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死亡。
新闻说他在一次特殊的聚会上身亡,那次聚会,据传有来自各方的人土,有的人还是新闻里的常客,是大好人,事情被曝光后,引起了不小轰动。
官方的结论是“意外”,但在那个圈子里,没人太相信“意外”这种说法。
阴谋论很多,仇杀,灭口,內订等等,这些可能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
新闻的旁白提到,有未经证实的传言说索科洛夫晚年沉迷於一些神秘主义活动,重金资助一些研究“生命奥秘”的冷门机构,甚至可能与某些隱秘的教派有来往。
但这些都只是捕风捉影,没有任何实证,
安娜贝拉坐在那里,將新闻里的维克多·索科洛夫与《圣徒》手稿中的“圣徒”进行对比。
“原来是他—”安娜贝拉恍然大悟,那股强烈的熟悉感终於找到了源头。
她记得当时看完新闻,还和朋友討论过,觉得索科洛夫的一生像一部黑暗的传奇小说,充满了戏剧性和未解之谜。
不过新闻里的索科洛夫,虽然人生跌岩起伏,结局离奇,但他的商业成功可以归因於精明的算计,冷酷的手段和非法的勾当。
他的死亡,更可能是权力斗爭,意外事故,而不是什么“神明接引”。
《圣徒》故事里那些超自然的元素,在索科洛夫公开的生平里完全找不到对应。
他就是一个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背景复杂,结局成谜的富豪和爭议人物。
“祖父是把现实人物的经歷当素材了。”她低声自语,像是在说服自己。
一个生活在乡间的老人,一个沉浸在科幻与惊惊故事创作中的写作者。
他很可能在某个夜晚,无意间看到了一则关於某个国际富豪的深度报导或纪录片。
从底层深渊爬起的悲惨过往,在灰色地带建立的庞大帝国,与犯罪世界的千丝万缕,以及最终看似“正常”的死亡—
这些元素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足以点燃一个故事创作者的灵感火。
於是,祖父发挥了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他將那充满爭议的现实骨架剥离出来,剔除了那些枯燥的商业细节和法律纠纷,然后,注入了自己最痴迷的元素,时间循环,预知能力,邪教秘仪,以及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的“永生”结局。
这很符合一个作家的创作逻辑。
从现实中汲取灵感,然后用幻想將其重塑,放大,编织成一个全新的,更刺激的故事。
母亲说得对,祖父的故事里,核心的情绪,挣扎,绝望,对某种超越性力量的渴望或许是真实的,但那些超自然的情节,只是他表达这些情绪的载体。
但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这个念头极其微弱,带著她自己也觉得荒唐的意味,却又挥之不去。
祖父和索科洛夫这样的人认识?
这想法一出,她自己都嚇了一跳,隨即摇头失笑。
怎么可能?一个是定居在义大利偏僻乡下的孤僻老人,写点时间循环故事打发时光,另一个是游走於世界灰色地带,与国际犯罪网络纠缠不清的危险富豪。
他们是两个完全不相交的宇宙,祖父怎么会认识索科洛夫?有什么契机?在什么时候?
如果—如果他们真的在某个遥远的时间点有过交集呢?比如早年的偶然相遇?但即便如此,
后续如何维繫?阶层差距实在太大。
而且,就算他们认识又如何?对方依旧是那个死於不明原因的富豪。
祖父为何在认识这种人后,还能回到这里,过著一个平凡甚至有些潦倒的晚年?如果他真的深入接触过那个危险的世界,还能全身而退,安度晚年吗?
“不合理,”安娜轻声自语,试图驱散这荒谬的念头,“完全没有道理。”
然而,当她的目光再次扫过书桌上那本《圣徒》手稿,另一种更核心,更挥之不去的怀疑又悄然浮起。
即使人物是嫁接的·
祖父故事中所描述的邪教及其仪式,那种『预知循环”的能力或许,並不像母亲说的那样,全是纯粹的幻想產物?
毕竟,“歷史真相”所引发的全球轰动就在眼前,就在这最近几个月里面。
反常之事,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