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唐:母后,我太想进步了 > 第186章 是兄弟就来干......
  第186章 是兄弟就来干......
  “吐蕃大相噶尔赞悉诺,上拜大唐天子、天后,大唐天子万岁万万岁,天后万岁福隆安康!”
  天后微微额首,回答道:
  “跪。”
  不少大臣在此刻抬起头,几天前驛馆里发生的事情,只要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都能知道,据说那位大將军进去羞辱了一顿这位吐番大相。
  本来还以为后面那句话是夸张,可听听天后的那个字,喷喷。
  看来朝廷接下来的主要目標,已经从辽东转换到河西了。
  吐番大相顺从的跪下,额头贴在大殿內冰冷的砖面上。
  “自开国太宗以来,尔小国,不识君臣大义,屡起凶顽之心..:::
  本来他隱藏身份,是为了在早朝前一天宣布,这样一来能起到很多作用,也能逼迫大唐朝廷稍稍退步,毕竟后者朝堂上绝大部分人毕竟不可能真的发狠要灭了吐蕃。
  但是被那位大將军一闹,这效果就全没了。
  哪怕是朝堂上和那位大將军政见不合甚至是有仇的人,现在都是一副看戏的心態,反正不会再在朝堂上公然表態。
  自从先前那场大战之后,吐蕃使者就频频入长安求和,因为边关上唐骑和其他主动投附到大唐治下的外族反过来对吐蕃的“边关”形成了严重的骚扰。
  隔三岔五的,有事没事就过来打草谷。
  吐蕃不是大唐,它更像是一个当初被松赞干布强行团结起来的部族联盟,吐蕃本族靠著打垮了其他部族逼著他们承认自己盟主的地位,吐蕃本族强盛的时候,其他部族自然不敢违逆,可若是本族露出疲態,其他的部族马上就会开始试图挣扎。
  而裴行俭和黑齿常之等人又都有意保持著更进一步的状態,手下的兵马除去屯田便是大规模的练兵和调动。
  等死的过程才是最煎熬的。
  但是吐番大相噶尔赞悉诺又搞错了一件事情,如果现在是先帝在位,不管如何,表面上的功夫自然会做足,但现在大唐当家的是一个女人,而女人有时候是很不喜欢讲道理的。
  一千二百万石粮食都不能给我,还想求和?
  和谈再度不了了之,吐蕃大相只能默默退回人群中,听著大唐君臣处理国內的事情,但很快,
  他似乎就听到了什么。
  “臣裴炎有奏......今岁九月,关陇大旱,群蝗顿起,某地有民啸聚为盗.....
  这个消息,赞悉诺早就听说过现在看来,唐人內部的旱灾確实已经到了一个较为严重的地步,所以接下来,自己只要態度强硬一点,是不是就能让唐人收回先前的狮子大开口,转为慎重考虑?
  早朝结束之后,按照唐人先前说的,从今日开始,吐蕃使者可以自由拜访各家贵人,也就等於是给了他们四处游说的空间。
  坐在驛馆內休息了一会儿,吐蕃大相对著面前的一张信纸思付片刻,开口道:
  “我们今日去拜访这一家。”
  旁边的使者看了一眼,有些惊愣道:“可这...:..会让唐人不高兴的吧?”
  “我们此行是为了替国家爭取时间,唐人高兴不高兴,跟我们有什么关係?”
  吐蕃大相平静道:“有得必有失。”
  府內,书房。
  裴炎抒著鬍子,对面前的魏玄同微笑示意,后者脸上是同样的表情。
  朝堂上现在也就这么两位宰相,一开始还有人说裴炎嫉妒魏玄同一朝得势,曾在家中破口大骂魏玄同不过是山野村天,但现在看起来,似乎也確实是谣言,两人明明友善的很。
  书房的主人还没回来,魏玄同放下茶杯,微笑道:
  “河西今岁开荒屯田所得颇丰,粮食是武子镇当初选定並且请天后重新赐名的『青稞”,其子种可耐苦寒,据说吐蕃人那边大多种青稞为生,但不知道为什么,就算是吐蕃人亲自来种,只怕也没有这么好的收成。”
  裴炎倒是知道这里面的原因,武安当初不仅亲自指定了粮食作物,甚至还写了一些“种粮守则”下发,严格命令底下人执行。
  现在看来,那玩意明显是有用的。
  “散朝的时候,那个吐蕃大相过来找我,说是想问问能不能请户部把如何种青稞的心得教授给他们。”
  裴炎冷笑道:
  “蛮夷终归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看到好的就想要,由此可见,找到机会发兵平灭了吐蕃,把高原之地纳入大唐疆域才是正理。”
  “裴公说得好啊。”
  武安的声音立刻从书房门外传入,很是高兴:“裴公能不能从户部匀我二百万石粮食,让晚辈带兵去平灭了吐蕃,今日你我的话传给后世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裴炎一点不慌,当即冷笑起来。
  “我上次亲手將爱妾和幼女送到你家,你不肯要,现在你如果还要的话,那就把她们领回去发卖了,你看看能值多少钱。”
  武安推开书房的门走进来,找个地方坐下,魏玄同和裴炎都看向他,书房的桌案上摆著几份文书的抄本,原件则是被送到了东內苑。
  茶水的苦香在书房內瀰漫开来,武安把茶碗往自己面前推了推,慢悠悠道:
  “如今在京畿地界卖人,可是要砍头的哦。”
  “京城买不到奴僕,外地的奴僕一夜之间就涨了五倍的价钱,就算是日子勉强还能过得下去的人家,都会想著要不要把女儿卖了换点钱。”
  裴炎讥讽了一句,淡淡道:
  “你当初或许是善举,但如果一个政令不能推行到全国范围內,那就等於是朝廷自己开个缺口让人来钻空子。”
  “凡事都要有个开头嘛,我现在只是个小小的侍郎,在朝中又没什么根基。”
  武安笑著道:“裴公就不同了,你可是宰相,要不然你改日在朝堂上把这话当著大家的面再说一遍,到时候肯定可以。”
  裴炎有些无语,没有接这个话题,旁边的魏玄同伸手拿起文书放在他们面前,適当的改了一下话题。
  “吐蕃人的提议是西海往东全都归大唐所有,但往西和原本被唐军俘虏的,以及投靠大唐的那些部族,大唐需要交还给他们。”
  简单一句话,就涉及到几百上千里土地的归属,裴炎轻蔑道:
  “什么东西不东西的,他们算什么东西,青海一带,包括青海在內,全都是大唐的!”
  “但是朝廷也不想打了。”
  武安嘆了口气,很是不满道:“母后先前就好几次说要迁都,也不喜欢我对吐蕃人的態度,我看她是一时半会糊涂了。”
  裴炎和魏玄同都愣了一下,他们本以为天后的態度应该也是强硬无比,但是听武安的口气,倒像是正好反过来似的。
  魏玄同则是微微皱眉,心想著今日裴炎和武安的语气倒像是反过来了,前者像是嘴里带火,后者反而说几句话就开始声嘆气。
  “今日在场的没有外人,我就和你们实话说了吧。”
  武安用力揉了揉眉头,嘆息道:“其实別说是我母后,河西的那些將士应该也都厌战了,没人想要再往前打了,吐蕃那些个地方都是破破烂烂的,连个像样的城池都没有,就算是把吐蕃打下来了又能怎么样?
  战后朝廷论功行赏,把那一块块全都是牛羊马粪的土地赏给將士们,谁乐意要啊?”
  裴炎微微皱眉,对武安的这番话略有不適,他模模糊糊觉得武子镇这个贼匹夫又要扯谎骗自己。
  “而且,母后的身体好像也不大好了,今日上朝前其实就有点受了风寒,脾气暴躁,我劝她休息休息还被她骂了一顿。”
  裴炎的眼神立刻看向武安。
  武安伸手点了点他们。
  “其实要打下去的话,你两,我,母后,都有好处,但问题是先前的那一场吐蕃人败得实在是太惨了,人家的態度又放的太低,现在我们就算是强行找点理由也不好找。”
  开战是需要理由的,双方高层都明百宣称算个屁,但开战之后,很多人都需要一个合適的理由让他们割让出利益来供养前线的军队。
  现在是主战派当权,所以打贏了当然有好处,最重要的就是名声,而裴炎和魏玄同都有办法快速把名声和威望“变现”。
  魏玄同也跟著嘆了口气,道:
  “这理由只怕是一时半会找不出来,毕竟那位吐蕃大相也不是傻子,他已经上了年纪,这次亲自过来,只怕就是抱著和谈不成功就死在大唐的念头。”
  要是那个老东西死在大唐境內,很容易激发起剩余吐蕃人的负隅顽抗心理,將来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武安和魏玄同两个人对视一眼,又嘆了口气,裴炎沉默片刻,缓缓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照我说的做,就算是吐蕃大相真的死了,理,也依旧在我们这边,甚至还能反带起边军对吐蕃的仇视。”
  魏玄同愣了一下,连忙催问道:
  “裴兄既有良策,何不速速说来?”
  裴炎微微摇头,转头又看向武安,刚才铺垫了那么多,现在劝说正合適。
  他心里的谋划很长远,现在也到了该给武安下套的时候。
  “这法子一石三鸟,但要用到南衙,只怕你不敢做。”
  他耐心等著武安说一句“我有什么不敢的”,然后自己再回答。
  於是武安立刻道:“那就算了吧。”
  魏玄同在旁边微微頜首附和:“嗯,那还是別说了。”
  裴炎挑起眉头:“?”
  他装作没听到两个人的话,沉吟片刻后,缓缓道:
  “废太子还没死呢,不如......用他来构陷吐蕃人吧?”
  官场浮浮沉沉,里面没有多少好人,但人毕竟是复杂的,也没有谁完全是坏人。
  风雨骤起,自然只有浊浪滔天,
  “狄公这次做出的功业极大,肯定能震惊长安。”
  洛阳城外,洛水烟波浩淼,一望无边,巨大的官船顺著河岸一路前行,身著緋色官袍的狄仁杰坐在船头观看风景,旁边站著几名文吏,官袍隨风而动。
  经过江淮的事件之后,地方州县动盪,连著有两名刺史被朝廷治罪罢官,其余诸县县令甚至是很多底层胥吏都受到了波及,狄仁杰沿途又碰到了百姓拦路喊冤之事,於是又上疏朝廷,狠狠整治7一下当地的贪污腐败之风。
  时间一晃,几乎是半年过去了,现在也到了回京的时候。
  听到旁边文吏的吹捧,狄仁杰已经有些清瘦的脸上顿时露出些许好笑,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一直在关注长安那边动向的,也时不时能收到一些消息。
  让他心里暗暗高兴的是,就算是远在江淮,那位武子镇也一直派人往他这儿送消息和询问江淮的情况,可见並没有用完就丟的意思,接下来肯定会继续任用自己。
  狄仁杰在江淮处处喊著自己是“奉命而来,便宜行事”,普通官吏当然不敢招惹他,而因为知道他是“武党天下行走”就选择跟狄仁杰对著干的两名州刺史,则是被武安在中枢直接用以权谋私的罪名拿下。
  两名刺史其中有一人平日里最喜贪污索贿,因此他被拿下的那一日,当地百姓沿街叫好,人人喜笑顏开。
  想到这里,狄仁杰不由嘆息一声。
  虽然事情的性质都是好的,但要是把整件事串在一起说一下,听起来更像是:权臣武安派出头號走狗狄仁杰横行江淮,大肆逮捕杀当地官吏,所过之处,人人闻之色变。
  狄仁杰看到百姓高兴的时候心里也会高兴,但他不会表现出来,事情做完了,就带著几个在江淮提拔起来的心腹回长安,不在乎虚名。
  “我辈能为朝廷和百姓多做点事,这个官就算没白当,要是做官之后天天想著做出多大的功业震惊谁,那才是走错了路。”
  狄仁杰面容一肃,沉声道:
  “日后你们做了官,上,不负皇恩,下,不负百姓,这才算是有用的官。”
  “狄公说得对。”
  “下官受教。”
  又互相谈了几句之后,才有人小心翼翼的问道:“听说狄公曾与朝中那位大將军共事,狄公能否说说,那位大將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听到这话,狄仁杰眼里闪过一丝思索。
  “武將军......是个实干之人,回京城后,只要你们尽力做事,他绝不会吝惜官爵。”
  “殿下。”
  武安伸手拍了拍废太子李贤的肩膀,两人並肩策马向前,李贤面无表情的应了一声。
  前者这时候提醒道:
  “前面就是玄武门了,將士们都在等著和殿下打招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