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番外5 周书·列传第六·崔浩
崔浩在侍女服侍下起身,穿上便服洗漱后前往东堂用早食。
司空府內宅长长的廊道曲折迴环,若无仆佣领路,头次来只怕会迷路。
晨光洒在廊道上,些许尘糜在光束下浮动,
崔浩刻意放慢脚步,好让自己多多沐浴日光的温暖。
他转头看向长廊外的天空,高高悬掛的金乌散发著令人迷醉的光晕,蔚蓝天穹染上一层淡金色的薄光。
“入冬前难得的好天气,適合前往渭北庄园小游几日....:
崔浩不禁驻足,眯眼望著那灼目秋日,抒著白须喃喃自语。
直到双目有些受不住光线刺眼,他才摇摇头晒笑一声,继续负手迈步不紧不慢地朝著东堂走去。
“夫人早啊~”
来到东堂,东阳长公主梁兰儿早已坐下用食了小半时辰,崔浩笑眯眯地揖礼,在梁兰儿身侧椅子坐下。
“堂堂宰臣,竟然睡到日上三竿也不想起身,羞也不羞?”梁兰儿略显不满地瞪著他。
她身前只有一壶香茗,显然是用完早食等候了一会儿。
“近来国事繁重,好不容易休沐两日,自然得好好补个觉~”
崔浩哈哈一笑,端起粥碗小口细尝,“唔~今日这米粥香甜软糯,为夫少不得多吃两碗,夫人可要多盛些?”
梁兰儿脸上划过些许得意,主动起身帮崔浩再盛一碗放在一旁凉凉。
她身后一名內房婢女很是適宜地低声道:“启稟郎君,这是夫人今儿一早亲自熬煮的~”
“喔?难怪食用起来如此可口!
崔浩眼睛一亮,情不自禁似的讚嘆一声,瓷匙留粥送入口中的动作明显加快了几分,一副食指大动的样子。
梁兰儿嘴角抿著笑,见崔浩吃得香,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崔浩端起第二碗粥,就著咸直菜等小菜吃得津津有味。
余光警了眼老妻,他嘴角闪过些许笑意,还不动声色地小小舒了口气。
老妻每次主动下厨,不是有事情求他,就是听到些閒言碎语心情不豫,要找机会质问他。
每当这时候,崔浩就会想办法让老妻的心情变得舒畅一些,免得待会谈起正事来火气太旺.
果不其然,待崔浩放下碗筷,梁兰儿吩咐婢女收拾乾净然后退出东堂,屋內只剩夫妻二人。
“看来今日夫人有事质询为夫啊?”崔浩明知故问似地笑了笑,慢条斯理地品茗著茶水。
梁兰儿白了他一眼,“我且问你,近来京中那些个谣言和你究竟有无关係?”
“嗯?京中何时少得了流言语,不知夫人说得是哪些?”
“好你个崔桃子,跟本公主装糊涂是吧?”
梁兰儿冷哼一声,伸手迅疾且精准地揪住崔浩耳朵,习惯性地往上一提溜。
“哎哟哟~夫人轻点~为夫这耳朵被夫人提溜了三十余年,能完好保全至今可不容易....,
崔浩无奈求饶,待梁兰儿鬆手后揉搓著耳朵,一脸敢怒不敢言的悲愤模样。
平常时候,梁兰儿还不忘挪输丈夫几句。
不过今日,她神情变得严肃许多。
“司马楚之纠合晋室余孽,在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闽西蛮族、岭南土人的支持下作乱,京中传言司马楚之已经取得朝廷公卿重臣的支持,有內应潜伏长安,这件事和你究竟有无关係?”
梁兰儿压低声质问道。
崔浩反问老妻:“长安有如此多公卿重臣,为何夫人单只怀疑我一人?”
梁兰儿不轻不重地打了他胳膊一下:“那些个风言风语传得有鼻子有眼,都说你堂兄青州刺史崔挺降了司马楚之,清河崔就是晋室復辟乱党的暗中支持者!”
崔浩哈哈大笑:“这些个谣言,市井小民谈论也就罢了,怎么连夫人都起了疑心?
我崔浩深沐圣恩,官拜侍中、司空,掌理尚书省,入政事堂理政,更得先帝宠信,封駙马都尉得尚公主,崔氏一门至今出过六州刺史十一郡太守,恩荣显耀当世!
我这脑袋得被几头驴踢了,才会蠢到与司马氏乱党阴结谋逆?”
梁兰儿紧盯著他,“三日前子时,崔简私下入府见你,所为何事?”
崔浩轻拍额头:“原来是三弟入府引起夫人怀疑!罪过罪过,此事是为夫没有及时与夫人通气v”9
崔浩略作沉吟,似乎在组织语言。
梁兰儿也不催促,就这么眼睛不眨地等著他回答。
“这么说吧,崔挺此前因为酒后出言不逊,有冒犯先帝之嫌,触怒陛下遭到落,心里的確怨气不小.:
至於他是否和司马楚之乱党有关,与如今的淮南、扬州乱局又有何干係,现在还不得而知...
我已让崔简彻查崔氏內部,凡与逆党关联者一概逐出宗族,崔氏绝不会庇护谋逆贰臣!”
崔浩握住老妻手,笑道:“为夫如此说,夫人可能明白?”
梁兰儿抿了抿嘴,嗔怪似地白了他一眼:“如此大事,你若早些表態讲明白,我也不至於胡思乱想!”
“呵呵,陛下即位不过两年,社稷传承之际,朝局难免出现些许动盪,些许小事,还犯不著让夫人替我分忧~”
“哼~你我三十余年夫妻,自当同进同退,有些话你身为人臣不好得讲,可我好列是陛下长姐,由我入宫亲自去分说,也好过任由谣言满天飞!”
“夫人教训得是,若今后还有类似之事,我必定第一时间稟报夫人!”
“哼哼~这还差不多~”
老夫老妻手挽手在后宅园散步閒话,从国朝大政谈到市井民生,再到东南乱局,真可谓无话不说。
直到送梁兰儿坐上车驾出门前往报恩寺礼佛,崔浩才鬆了口气,匆匆赶到后宅书房。
屏退仆佣紧闭房门,崔浩取出一纸书信。
信是堂兄崔挺所写,代表“普帝”司马楚之邀请他加入反周復辟普室的伟大事业。
崔挺在信中做出一系列承诺,什么封王世袭让崔氏拥据河北共享江山...:
开出的筹码的確唬人,可在崔浩看来全都是水中镜中月。
大周对於东南的掌控的確疏漏颇多,却也不至於被司马楚之一党扯旗造反就能恢復到三十年前南北分治之时。
淮北、青充、河南、荆囊诸路大军已在调动,连閒居长安三年的齐王梁恪,也再度出山承担重任前往扬州平叛。
陛下派齐王前去坐镇,足可见剿灭乱党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这一次,就算把扬州、三吴之地变作炼狱场,陛下也会把心存异志的乱党贼人连根拔起。
这是陛下即位的立威之战,也是整合大周內部的二次统一之战。
崔浩又把信仔细看了一遍,脸色阴沉甚至有些难看。
他没有告诉老妻的是,崔氏在此事中介入的远比她想像中的深。
不光是崔挺,还有寿阳太守崔晏、三阿镇將崔光......十几名官职爵禄高低不一的崔氏子弟,
还有一大批故旧姻亲跟隨司马楚之作乱。
这些人都有一个统一特点,多多少少受过贬点、治罪。
或是因为科考舞弊,或是因为徇私枉法,又或是攀附齐王而遭到打压....
总之,清河崔氏面临入周以来最大的危机,
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整个宗族的劫难。
真到了那时候,就连他这位陛下姐夫、大周姻亲、先帝假子也无法独善其身。
更要命的是,去年叛乱伊始,他曾经写信给崔挺,劝其不要跟隨司马楚之作乱。
如今这封信已经流传出许多个版本,甚至有字跡和他十分相似的几份出现。
崔浩知道,这是崔挺在逼他就范,同时也是为离间长安人心。
如果连他这位崔氏当代宗长也受到严惩,那么许多还在观望的士族大姓,或许就会產生动摇。
毕竟三品宰相制度的出现,以及同中书门下加官的先例一开,寒素子弟进入政事堂执掌宰辅大权的机会,几乎和士族门阀齐平。
大周朝堂的执政大权,不再是清流郡望之家的自留地,
寒素官员甚至能以五品本职得到同中书门下加官,从而得以入政事堂成为宰辅。
此事对於高姓门阀的打击太大,许多人因此產生怨恨之心。
司马楚之復辟晋室的旗號一经打出,立时吸引了这些心存妄想之人投靠。
崔氏中自然也不乏其人。
崔浩深吸口气,在书房內一阵步。
崔氏的內情,瞒得过老妻梁兰儿,却瞒不过长兴宫內的大周天子梁桓。
天子至今没有任何表態,就是等著他主动坦露心跡,
天子想看到的是壮士断腕,由他自己站出来清理崔氏內部叛逆。
可是如此一来,崔氏必定元气大伤,国朝第一显族的地位將不復存在。
崔浩停下脚步,望著墙壁上悬掛的一幅画出神。
那幅画画的是太和九年,他跟隨先帝最后一次出巡时的景象。
大驾卤簿铁骑磅礴,先帝第一次踏上凉州之土,去到了遥远的张掖。
先帝本想继续西巡,只可惜身子不適不得已返还回到长安,先帝便下詔以他为侍中,正式以门下省主官的身份入政事堂参决大政。
先帝临终之言犹在耳边,希望他用心辅佐太子稳固社稷,莫要因宗族之私而误天下...:
崔浩轻嘆口气,这一次,他不得不在门户私计和社稷公心之间做出选择....
当晚,崔浩穿戴朝服乘车入宫覲见天子。
三日后,內廷降詔,崔浩因崔氏子弟牵扯司马楚之谋乱,罢侍中、司空之职,仍以尚书左僕射之职入政事堂。
延和三年秋,崔挺、崔晏、崔光等崔氏子弟、姻亲故旧三十余人坐罪诛,家口徙武川贬为镇民,终身不得除籍。
崔浩自请外任为洛州刺史。
延和九年,崔浩奉詔回朝,以太子少傅、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加官身份二度入政事堂辅政。
高宗光宅六年,公元456年,太傅、侍中、车骑大將军、金紫光禄大夫、使持节、冀州牧、梁国公崔浩病逝於长安,时年七十五。
天子詔追封其为清河王,赐諡为文,附葬太宗定陵,以其长子崔鸿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