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重生1987:我的文艺时代 > 第95章 《燕京文学》和拐棒胡同
  白连椿闻言,惊奇地看著纳兰錚。
  张启民和杨兰也都转过头来,看向纳兰錚。
  纳兰錚面对著白连椿,说道:
  “我知道《燕京文学》编辑部最近在招人,知道的人不多,你可以去试试看,以你的文学功底,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听了纳兰錚的话,白连椿的眼神亮了起来。
  张启民和杨兰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不管怎么样,去试试无妨。
  万一成功了呢?白连椿既找到了工作,又能圆自己的文学梦,真的一举两得!
  白连椿一脸惊喜地听完纳兰錚的话,但隨即,情绪又变得低落起来,说道:
  “我还不知道《燕京文学》编辑部在哪里……”
  纳兰錚闻言,转身上楼,不一会儿,她下来的时候手里多出了一本杂誌,正是1988年第一期《燕京文学》。
  纳兰錚把手里的最新一期《燕京文学》递到白连椿手里,说道:
  “这本杂誌送给你,你照著上面的地址找过去就行。”
  白连椿双手接过杂誌后,对纳兰錚鞠了一躬:
  “谢谢老师!”
  见此情景,张启民朝纳兰錚露出了一个会心的微笑。
  其实,白连椿的年龄比纳兰錚和杨兰都要小,因为常年在外奔波的原因,看上去要比在场所有人都大。
  张启民送白连椿来到人文社大门口,白连椿对张启民说道:
  “谢谢启民兄弟,你什么时候离京,到时候我来送你。”
  张启民答道:“白连椿,你现在当务之急是落实自己的工作和住处,我后天就走了,我们有缘会再见面的。”
  白连椿嘴里重复著:“后天啊,这么早……”
  张启民想了想,掏出自己隨身带的笔记本和笔,在上面写下了自己钱江省瀧泉县文化馆的地址,把纸撕下了来,递给白连椿。
  白连椿接住,拿在手里看了看,然后小心翼翼地叠起,放到衣兜里。
  两人在人文社门外的大街上握手告別。
  张启民回到自己的住处,回想起刚才的白连椿,想到了纳兰錚给白连椿的《燕京文学》杂誌,心里驀然想起:
  这个白连椿,应该就是前一世《燕京文学》杂誌上经常见到的一个名字!
  前一世,白连椿是《燕京文学》的编辑。《燕京文学》的发行量不大,到了新千年以后,《燕京文学》突然发行量暴增,主要是《燕京文学》走平民化路线,还开闢了一个“新人自荐”的栏目。
  很多读者、文学爱好者都能够向它投稿,无论是名家还是业余作者的稿子,均享受同等待遇。
  想到此,张启民心底涌上了一股兴奋。
  今天两人的偶然见面,虽然自己没有直接帮到白连椿,但毕竟白连椿能够找到工作,並成了后来的《燕京文学》编辑,这真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第二天上午九点。
  舟倡义来到了人文社的“作家旅馆”,他是来接张启民到他家里去吃饭的。
  张启民对舟倡义说道:
  “舟老师,您得先等等我,我有点儿急事需要上一趟街,您的自行车借我一用。”
  看张启民说得急,舟倡义二话不说,把车钥匙递给张启民。
  张启民拿了车钥匙,下楼,骑上舟倡义的二八大槓,直奔王府井全聚德门店。
  来到全聚德,张启民取出昨天预定下的烤鸭票子,等了十多分钟后,张启民取到了烤鸭。
  烤鸭用印有“全聚德”字样的专用纸绳綑扎,油纸包裹,张启民小心翼翼地提著滴著油、香气四溢的烤鸭纸包,又骑车返回了人文社。
  当舟倡义看到张启民提著全聚德烤鸭回来的时候,顿时愣住了:
  “启民,你说的急事……是上街买烤鸭?你什么时候去预定的烤鸭?”
  张启民笑道:“昨天上午,我借了纳兰姐的自行车。”
  舟倡义又看了看张启民早已准备好的礼品,皱起了眉头:
  “哦……但是,你买这些礼品也太贵重了,你还是带回老家去给家人吧。”
  “不,舟老师,给家人的我另外买了,再说了,这些也不全是给你的,是给嫂子和孩子的!”
  张启民的理由让舟倡义无法拒绝,舟倡义无奈地苦笑了一声:
  “那好吧,但下不为例!”
  张启民爽快地应了一声:“是!”
  舟倡义骑上二八大槓,载著张启民沿朝內大街往西驶去。
  车轮碾过朝內大街上被来往车辆压实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富有节奏的脆响,舟倡义弓著背,用力蹬著二八大槓。
  路面上,有些地方光滑如镜,骑车的人都格外小心,身子隨著车把微微扭动,努力保持平衡。
  张启民坐在二八大槓的后面,他两条腿分开,隨时准备支撑到两边地面。
  隨著两边的街景往后退去,张启民发现前面的街道越来越熟悉。
  不久,舟倡义的自行车竟来到了昨天张启民来过的拐棒胡同!
  张启民看到胡同口,昨天来这里买过菸酒的小卖部,那块写著“菸酒茶”的木牌子。
  这时候,车子一拐,就进了胡同。
  甫一入胡同,一股烟火气息迎面而来。
  两边的四合院,大都敞开著大门,从门洞里望去,院子里高低错落的小房子,有的用砖头,有的用木板和油毡,大都和廊檐、墙壁相连,有的里面还冒著炊烟。
  张启民心里纳闷,舟老师会住在这样的地方?
  过不多久,车速慢了下来,张启民赶忙双脚著地撑住地面,舟倡义也剎住了车,嘴里说道:“到了!”
  张启民下了车。
  午后的阳光勉强挤进胡同狭窄的天空,呵气成白,一扇油漆斑斑院门,映入张启民眼帘。
  舟倡义把车推进虚掩的院门,门轴那里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声音:“吱呀——”
  张启民跟在舟倡义身后,看到了他之前看到的差不多景致:一个好好的四合院硬是变成了一个大杂院,一条窄窄的通道通向向西面八方,通道两旁都是各式各样的小房子。
  空气里,混杂著一股煤烟味、燉白菜味儿和淡淡的尿骚味混杂在一起的气味。
  院子中央,一个围著粗布围裙的大妈正在洗拖把,水溅了一地,有的地方已经结成了薄冰。
  大妈用审视的目光往身后瞥了一眼,等看到张启民的时候,冲舟倡义说道:
  “舟老师,你家来客了?”
  舟倡义笑著回了句:“是啊,我朋友!”
  张启民隨舟倡义来到院子最里面的一扇门前。
  趁著舟倡义把自行车支起的工夫,张启民看到门前用几张油毡搭出了一个棚子,同时耳边听到屋內传出的一阵“嗒嗒嗒”的切菜声。
  张启民好奇地问舟倡义:
  “舟老师,您真住这儿?”